
如冰塊溶化似地潰散。 漢 蔡邕 《黃钺銘》:“治兵示威,戎士角躍,旌旗曜日,金鼓霆奮,守有山嶽之固,攻有必克之勢。 羌 戎 受首于西疆, 百固 冰散于東鄰。”《北齊書·文宣帝紀》:“ 關 峴 衿帶,跨躡蕭條,腸胃之地,嶽立鴟跱,偏師才指,渙同冰散,此又王之功也。”
“冰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事物像冰塊融化一樣迅速潰散或瓦解。根據多個來源的釋義和文獻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冰散”的字面意義可拆解為“冰”與“散”,即冰塊溶解後四散消失的狀态。其引申義多用于形容群體、軍隊或勢力在短時間内迅速潰敗、瓦解,強調崩潰的突然性和徹底性。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例如:
“冰散”與“瓦解”“潰散”等詞近義,但更強調自然消融的過程,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現代使用較少。其生動性常被用于比喻政治、軍事或社會結構的崩潰。
結合文獻例句,可進一步理解為:
“冰散”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比喻性詞彙,核心意象源于自然現象,適用于描述崩潰迅速且不可逆的場景。如需更多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曆史類詞典來源。
《冰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冰消融化,也比喻關系破裂,友誼終止。
成語《冰散》的拆分部首是冫和散,冫是冰的部首,散是偏旁部首。它的筆畫數為10畫。
成語《冰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晉書·謝安傳》中:“人生百态,冰散後雲重組。”這裡描述了冰的消融後結為雲,比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因誤會或其他原因而破裂,但也可以重修舊好。
繁體字的《冰散》為「冰散」,讀音和意思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冰散》可寫作「氷散」,字形上稍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1. 在這次争執之後,他們之間的關系徹底冰散。
2. 由于誤會的産生,他們之間的友誼開始冰散。
組詞有:冰冷、散開、散亂、散失。
近義詞有:破裂、消散、分崩離析。
反義詞有:友誼長存、關系親密、雲合雨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