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偷地逃走。《梁書·沉約傳》:“ 約 幼潛竄,會赦免。”《陳書·世祖紀》:“ 章昭達 大破 周迪 ,悉擒其黨與, 迪 脫身潛竄。”《北齊書·楊愔傳》:“﹝ 楊愔 ﹞既潛竄累載,屬 神武 至 信都 ,遂投刺轅門。”
“潛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潛竄”由“潛”(隱藏、秘密)和“竄”(逃跑)構成,指偷偷地逃走,強調逃離時的隱蔽性和倉促性。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人物因戰亂、罪責等壓力下的隱秘逃亡行為,如“發摘奸隱,狡猾莫不潛竄”(出自《北齊書》)。
類似表達有“潛逃”“遁逃”等,但“潛竄”更突出動作的隱蔽性。
以上信息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的釋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相關古籍原文。
潛竄是一個動詞,指的是暗中行動或偷偷摸摸出現。它通常用來形容人或動物在某個地方秘密行動或迅速地出現并消失。
潛這個字由水和前兩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水部(氵)。竄這個字由穴、與、中三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穴部(穴)。
潛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源自于《漢書·藝文志》。在古代文獻中,它常常用來形容戰争中的暗中進攻或敵人的隱秘行動。
潛竄的繁體字為「潛竄」,潛字的繁體形式為「潛」,竄字的繁體形式為「竄」。
在古代漢字中,潛的寫法略有不同,它采用了「黽」的形狀作為底部,上面加上「氵」,表示水的意思。竄的寫法也略有變化,底部的穴改為「究」,上面加上「宀」的形狀。這種寫法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被現代字形所替代。
1. 那個間諜在夜晚潛竄到敵方軍營。
2. 這隻狐狸潛竄到農場偷吃雞蛋。
3. 面對敵人的潛竄襲擊,我們要保持警惕。
1. 潛入:秘密進入某個地方。
2. 竄逃:迅速逃跑,離開原來的地方。
3. 潛伏:隱藏在某個地方,等待合適的時機行動。
4. 竄改:擅自修改或篡改某個文件或記錄。
近義詞:隱藏、潛藏、潛行、偷偷摸摸。
反義詞:公開、顯露、暴露、出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