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虎的意思、浮虎的詳細解釋
浮虎的解釋
《後漢書·儒林傳上·劉昆》:“先是 崤 黽 驛道多虎災,行旅不通。 昆 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負子度 河 。”後以“浮虎”作為地方官為政仁德的典故。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靈應寺》:“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塵;執法之吏,埋輪謝其梗直。”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虎的解釋 虎 ǔ 哺乳動物,毛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兇猛,力大。骨和血及内髒均可入藥(通稱“老虎”):虎口(.喻危險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險境地)。虎符(古代調兵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
網絡擴展解釋
“浮虎”是一個漢語典故類詞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不同語境來理解:
一、核心含義與出處
源自《後漢書·儒林傳上·劉昆》記載:東漢時期,崤黾驿道多虎患,劉昆任地方官三年後,以仁德施政,老虎竟背負幼崽渡河離開,使道路恢複暢通。因此:
- 本義:指地方官員施行仁政、德化百姓的典故。
- 引申義:常用于贊頌官員治理有方,感化萬物。
二、其他語境中的特殊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虛張聲勢”的引申義,認為“浮”表虛假,“虎”表威猛,組合後形容外強中幹的現象。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解讀,需謹慎使用。
三、使用建議
- 文學創作:優先采用原始典故,適用于描述官員德政或仁治主題。
- 日常表達:若需表達“虛張聲勢”,建議選用更通用的成語(如“紙老虎”),避免歧義。
參考資料
本解釋綜合《後漢書》典故、滬江詞典釋義及曆史文獻評注,關于“虛張聲勢”的解讀參見查字典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虎(fú hǔ)這個詞是指虛假的威風或權勢。下面是關于浮虎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浮:氵(三畫)+ 滅(十四畫)
- 虎:虍(七畫)+ 兒(二畫)
來源:
浮虎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西遊記》中。它形容那些表面上虎虎生威,實際上沒有真正實力的權勢或威風。
繁體字:
- 浮虎(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文字的發展,浮虎在古時候的漢字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古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例句:
1. 那個人說了很多大話,但實際上隻是個浮虎而已。
2. 不要被他的浮虎所迷惑,真正有實力的人往往低調謙和。
組詞:
- 浮光掠影(形容事物短暫而無持久影響)
- 浮名虛譽(形容虛假的名聲)
- 浮生若夢(形容人生如夢)
- 浮世繪(指江戶時期的日本木刻畫藝術)
近義詞:
- 假象
- 狐假虎威
反義詞:
- 真龍實虎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