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庄子·让王》:“ 孔子 穷於 陈 蔡 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成玄英 疏:“藜菜之羹,不加米糝。”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二:“弊襟不掩时,藜羹常乏斟。” 宋 曾巩 《寄题饶君茂才葆光庵》诗:“适意藜羹与布裘,结庐人境地还幽。” 阿英 《吃茶文学论》引《近世丛语》:“夫小人樵苏以给食,豆粥藜羹,仅以充腹。”
藜羹是由"藜"和"羹"组合而成的古汉语词汇,指用藜菜制作的羹汤。《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用藜叶烹制的羹食,多指粗劣的食物",常作为古代贫寒饮食的典型代表。该词最早见于《庄子·让王》"藜羹不糁"的记载,形容颜回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
从构词角度解析:"藜"即藜科植物,古代称灰菜,其嫩叶可食,《本草纲目》记载其"叶有细白灼如粉"的形态特征;"羹"指带浓汁的汤食,《说文解字》释为"五味和羹"。二者组合后特指以藜菜为主料的简朴羹汤,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寒士饮食,如《荀子·宥坐》"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糍"的记载。
该词在文化语境中具有双重象征:既反映古代物质匮乏时期的基本饮食形态,又承载着安贫守志的精神内涵。现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藜羹常与"糁"(米粒)连用,通过"藜羹不糁"的固定搭配,强化其粗粝清苦的饮食特征。
“藜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藜羹指用藜菜(一种野菜)煮成的羹汤,常用来代指粗劣、简陋的食物。它体现了古代贫苦人或隐士因生活清贫而饮食简朴的状态。
出处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让王》,记载孔子在陈蔡之地受困时“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连续七天吃冷食,藜羹中连米粒都没有)。这一典故成为后世形容困境或安贫乐道的经典引用。
文学中的运用
晋代陶潜在《咏贫士》中以“藜羹常乏斟”描述清贫生活;宋代曾巩则用“适意藜羹与布裘”表达甘于淡泊的心境。这些诗句强化了藜羹与隐逸文化的关联。
历史背景
藜菜在古代是贫民常见的充饥野菜,其羹不加米糁(碎米)时更为粗粝,故成玄英注《庄子》时强调“藜菜之羹,不加米糝”的极端贫困状态。
总结与延伸
藜羹不仅是具体食物,更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常用于赞颂安贫乐道的精神或反衬富贵生活。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较少日常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诗词用例,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如、2、5)。
白茆背人备载裱褙匕鬯藏去厕牏诚至持禄养交吃十方抽动传风崔四入答辩得壹钱地上天宫发髻辅郡寒荷河漳红蠃洪雅讙聚惠钞浑化鸠雏咎祥畸翁客窗恳悃良骏凉阴貍力令典卤簿卖富差贫美质内厚懦尫偶犯俳谐体前冲潜初蹡蹡樯乌情极弃职铨司孺子欢磉石烧煿盛春深刑时伦睡乡司文郎鼍矶文人雅士晤会黠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