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筍的異名。 唐 盧仝 《寄男抱孫》詩:“籜龍正稱寃,莫殺入汝口。” 宋 蘇轍 《喜雨》詩:“時向林間數新竹,籜龍騰上欲迎秋。” 明 李東陽 《謝原博惠筍疊前韻》:“池鳳羽毛應比秀,籜龍鱗甲漫成堆。” 清 龔自珍 《鵲樓仙》詞:“籜龍昨夜叫秋空,似怨道天寒如許!”
“箨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語境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本義
“箨龍”是竹筍的别稱,源自“箨”(tuò)指竹皮或筍殼,“龍”則取其生長時脫殼而出的動态,比喻竹筍如龍般破土而出的形象。
出處與文學引用
綜合釋義
該詞通過比喻手法,将竹筍外殼層層剝落的過程與“龍”的形态結合,既體現竹筍的生長特征,又蘊含傳統文化中“龍”象征的生命力與力量感。
箨龍(tuò l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箨”和“龍”兩個字組成。
“箨”字的部首是“⺮”,總共有11個筆畫;“龍”字的部首是“⺶”,總共有16個筆畫。
“箨龍”是由中國古代文獻中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箨龍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獸,形狀像龍,全身覆蓋着竹箨,據傳住在深山之中,是一種祥瑞的存在。
在繁體字中,箨龍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箨龍的字形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來說,仍然是由“箨”和“龍”兩個字組成。
1. 傳說中,箨龍會保護這片深山,并賜福于山脈周圍的村民。
2. 他的畫作中常常出現箨龍這一神獸形象。
箨竹、箨筍
龍、神獸、瑞獸
平凡、普通、庸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