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re] 米的舊稱
公制長度單位。亦稱“ 米 ”。一米分為一百厘米,合三市尺。
“公尺”是漢語中“米”的舊稱,屬于國際單位制(SI)中的基本長度單位,其定義與適用範圍具有明确的标準化依據。以下為從語言學及計量學角度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公尺”指代長度單位“米”,符號為“m”。該詞由“公”(公共、國際通用)與“尺”(傳統長度單位)複合構成,反映近代度量衡制度中西融合的特點。
曆史演變
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記載,“公尺”一詞始見于清末《度量衡法》(1908年),作為“米突”(法語mètre音譯)的意譯替代詞。198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明确規定“米”為法定名稱,“公尺”逐漸退出正式文本。
國際标準依據
當前“米”的權威定義為國際計量局(BIPM)制定的光速基準值,即“1米等于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時間間隔内所經路徑的長度”(《國際單位制手冊》第9版)。我國國家标準GB 3100-1993《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同步采用此定義。
使用現狀
在中文語境中,“公尺”仍常見于台灣地區及部分工程技術文獻,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标準》要求,正式文本應使用“米”作為标準表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告2020年第36號)。
詞義辨析
與“市尺”(1市尺≈0.333米)存在本質區别,二者分屬公制與市制計量體系。漢語詞彙中類似構詞法還包括“公裡”(千米)、“公斤”(千克)等,均體現公制單位的中文化命名邏輯。
“公尺”是中文對公制長度單位“米”(meter)的另一種傳統稱呼,主要用于部分華語地區。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符號
1公尺=1米(符號為m),是國際單位制(SI)中的基本長度單位。1983年起,國際定義1米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進的距離”。
使用地區差異
與其他單位換算
詞源背景
“公尺”一詞源于公制單位(metric system)的引入,其中“公”指國際通用,“尺”借用了中國傳統長度單位名稱,便于民衆理解。
若需單位換算或更詳細的曆史背景,建議參考《國際單位制手冊》或地區性計量标準文件。
謷色步卒螭虬敕許垂接殚空道德義務倒載大至低陷餓莩坊本芳洲鳳泊鸾飄風風世世負刺杠蓋公先乖則管飼懷伏恢宏大度解濟靜雅謹口幾權酒車具體而微開甲科子戾悍梨顆龍元羅勒磨形鍊性泥墩墩鲵鲐弄潮兒炮場青衣烏帽侵匿取代衢路日淺三不留三虢商蕀筲箕沙色審守書亭思不出其位碎細銅川市吐陠韋曲小微榍石襲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