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刚正的操行。 汉 蔡邕 《范史云碑》:“君受天正性,志高行洁,在乎幼弱固已藐然有烈节矣。”
(2).指忠烈有节操的人。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 宋 代何以多忠贤, 明 代何以多烈节,而 元 妖独无彰明较著之忠烈。”
“烈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其解释及来源如下:
刚正的操行
指人在道德或行为上表现出坚定、正直的品质,不为外界所动摇。例如:汉·蔡邕《范史云碑》中提到“藐然有烈节”,强调主人公自幼便具备高尚的节操。
忠烈有节操的人
特指为正义或信仰坚守气节、甚至牺牲生命的忠义之士。例如:太平天国洪仁玕在《英杰归真》中对比宋、明两代的忠贤与烈节,凸显其历史意义。
需区分“烈节”与“节烈”:
“烈节”一词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操守与忠义精神的推崇,常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范史云碑》《英杰归真》等原文。
《烈节》是指为了信仰、原则、道义、国家等而表现出坚定、无畏、不屈的精神和行为。它代表着一种勇敢、坚定、忠诚的品质,以及不屈不挠的决心和毅力。
《烈节》的拆分部首是火和戈,分别代表火焰和戈兵。它总共有7个笔画。
《烈节》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十二年》:“毕公来归,烝民狂走。”这里的“烝民狂走”就是指毕公为了表达忠诚而奋不顾身的行为。从此,烈节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成为表达忠诚、坚贞的词语。
《烈节》的繁体字为「烈節」。
在古代,烈节的写法稍有不同。最早的写法是「烝節」,后来逐渐演变为「烈節」。
1. 他守护着家族的荣誉,展现出了无比的烈节。
2. 面对困境,他选择了坚守信念的烈节。
1. 烈节操:指对原则和道义的高度坚守。
2. 烈节之士:指表现出勇气和忠诚的人。
3. 烈节烈士:指为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英雄。
1. 忠诚:表示对国家、集体、人民、原则等的深厚忠诚和坚贞不渝。
2. 坚贞:指对理想、信仰、原则的坚定和不屈不挠。
懦弱:指没有勇气和毅力,容易屈服和退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