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郵寄出。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詩啟》:“ 居易 雅能為詩,就中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或為千言,或為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寫于深夜裡》:“偶然看到 德國 書店的目錄上有這幅《犧牲》,便将它投寄給《北鬥》了,算是我的無言的紀念。” 孫犁 《秀露集·通訊文要》:“不論毛筆鋼筆,把稿件抄寫清楚,然後投寄。”
“投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過郵寄方式送出物品或信件。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該詞:
基本釋義
“投寄”指将信件、包裹等物品交付郵政系統寄送,強調“投遞”與“寄出”的雙重動作。例如:需在周三前投寄文件以确保按時送達。
曆史出處與用法
該詞可追溯至唐代,如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詩啟》中提到白居易以律詩“投寄”友人;魯迅也曾用此詞描述向《北鬥》雜志寄送畫作的行為。近代作家孫犁則強調“稿件需抄寫清楚後再投寄”,體現對郵寄規範的重視。
實際應用場景
語言翻譯
英語中譯為“to send by post”,法語為“envoyer par la poste”。
注意事項:投寄行為需遵守郵政法規,确保内容合法,并注意時間節點以保證時效性。
《投寄》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将信件、包裹等物品寄送給收件人。這個詞通常用于描述将郵件投入郵筒或快遞員接收包裹并發往目的地的行為。
《投寄》這個詞的部首是手(扌)和土(土),部首的順序為手在上,土在下。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投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在寫信時常常使用一種稱為“文簡”的信紙。為了将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人們會将其捆綁起來,然後投擲或放入指定地點,等待郵遞員或他人來取。因此,“投寄”一詞就形象地描述了這一行為。
《投寄》的繁體寫法為「投遞」。
古代漢字在形狀上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投寄》這個詞在古時的寫法為「投寺」,其中“寺”字并非指宗教寺廟,而是指當時郵遞站、*********等地點。古代人在信件上寫下地址後,将其投入寺廟或指定的地方,等待傳遞。
1. 我今天要去郵局投寄一封信。
2. 請将這個包裹投寄至下一個城市。
投遞、投寄、郵寄、速遞
郵寄、寄送
接收、收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