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电。亦指闪电之神。《文选·扬雄<羽猎赋>》:“霹靂 烈缺 ,吐火施鞭。” 李周翰 注:“谓 列缺 吐电光施鞭以为御衞也。” 唐 欧阳詹 《回鸾赋》:“雨师啟途,风伯前驱, 丰隆 布令, 烈缺 行诛。”参见“ 列缺 ”。
“烈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iè quē,其含义在不同来源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权威资料综合辨析:
这一解释来源于汉典及多部古籍引证,如《文选·扬雄〈羽猎赋〉》中“霹靂烈缺,吐火施鞭”。唐代欧阳詹《回鸾赋》也提到“烈缺行诛”,均指向“闪电”或雷神属性。
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某种资源严重匮乏”,如社会资源、人才不足等,但此释义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误传或混淆。建议谨慎使用此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原文(如《文选》)。
烈缺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字组成:烈和缺。
烈字有两个部分构成,左边是火字旁,右边是列字旁,总共7个笔画。
缺字有两个部分构成,左边是缶字旁,右边是夬字旁,总共7个笔画。
烈缺二字源于古代文献《孟子·公孙丑上》,其中“夫亦非无烈士之时众矣,无缺者也。”这段文字成为了烈缺这个词的典故来源。
在繁体字当中,“缺”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但 “烈”字的繁体写法为 “烈”。
在古代汉字中,“烈”字的写法通常是将“丅”字替换为“炁”字,即“剌”字旁下方写成“炁”字,总共八个笔画。
“缺”字在古代写作“缺兀”,其中“兀”字是一个省略的字形,表示省略了“彡”字,总共九个笔画。
1. 他是一位烈缺的士兵,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2.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烈缺英雄的故事,令人感动。
3. 烈缺的精神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被广为赞颂。
1. 组词:烈士、缺乏、烈火、缺陷。
2. 近义词:英勇、无缺。
3. 反义词:胆小、完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