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德教命。《書·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 孔 傳:“言其外布文德教命,内則敬承 堯 舜 。” 明 張居正 《恭述祖德》詩:“武功既燀赫,文命迺丕釐。”
(2).傳說為 夏禹 之名。《史記·夏本紀》:“ 夏禹 名曰 文命 。” 司馬貞 索隱:“ 太史公 皆以 放勳 、 重華 、 文命 為 堯 、 舜 、 禹 之名,未必為得。”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斯則陟方之死,其殆 文命 之志乎?”《舊唐書·哀帝紀》:“著 重華 納麓之功,彰 文命 導川之績。”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大家終于知道 鲧大人 因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麼效驗也沒有,上頭龍心震怒,把他充軍到 羽山 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兒子 文命 少爺,乳名叫作 阿禹 。”
“文命”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以文德教化民衆的政令或治國理念。該釋義源自《尚書·大禹谟》中的記載:“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意為将文德教化廣泛傳播,并恭敬地繼承先帝的治國之道。後世如明代張居正的詩句“武功既燀赫,文命乃丕釐”也沿用此意,強調文治與武功相輔相成。
根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禹名曰文命”。但學者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提出質疑,認為司馬遷将“文命”直接作為禹的名字可能不夠嚴謹,這一說法更多是曆史文獻中的傳統記載。後世如唐代劉知幾的《史通》和魯迅的《理水》均沿用此說,将“文命”作為禹的代稱。
部分文獻(如、5)提到“文命”可引申為文人的事業或命運,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釋,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文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通過文字來表達和傳播自身的命運和人生。
拆分部首:文(wén),命(mìng)
拆分筆畫:文(4畫),命(8畫)
《文命》一詞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四書五經》中的論語中,孔子曾經用來指代人們通過文學和文字來塑造自己的命運。
繁體字為「文命」。
古時候「文命」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
1. 通過自己的努力修養,他成功地改變了自己的文命。
2. 文命是靠實際行動和努力才能改變的。
組詞:命運、命理、文化、文章等。
近義詞:命運、人生、命理等。
反義詞:武命、力命、行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