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虽久不废。”
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
清华大学校歌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是汉语中的经典成语,源自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贡献的双重价值。其核心含义如下:
立德
“立”指建立、树立;“德”指道德品行(《说文解字》:德,升也,从彳㥁声)。合指通过行为实践确立高尚的道德人格,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立言
“言”指言论、著述(《说文解字》:言,直言曰言)。指创立具有思想价值的言论或著作,如《文心雕龙》强调“言以载道”,要求言论需承载真理。
道德与思想的统一
儒家将“立德”视为根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强调以德行为根基;“立言”则要求言论需符合道义(《周易·系辞》:言有物而行有恒),二者共同构成君子“三不朽”的核心标准。
实践与传承的双重使命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指出:“立德者,体也;立言者,用也”,说明道德是内在根基,言论是外在影响。如孔子“述而不作”而传《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即以言行垂范后世。
该概念定型于《左传》“三不朽”说(立德、立功、立言),经汉代扬雄《法言》“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深化,至宋代理学发展为“文以载道”的实践原则(周敦颐《通书·文辞》)。现代汉语中沿用其“德才兼备”的引申义,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为“树立德业与学说”。
在文化传承中,“立德”体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言”则要求学术创作坚守真理(《学术出版规范》)。二者共同指向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如钱穆在《中国思想史》中强调:“中国学问传统,首重做人,次及做事,再次乃及于做文。”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司马迁《史记》、刘勰《文心雕龙》、周敦颐《通书》、钱穆《中国思想史》、《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立德立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的“三不朽”思想,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以下是详细解释:
立德
指树立道德典范或推行德政。
立言
指著书立说或提出影响深远的思想。
总结来看,“立德立言”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蕴含了通过道德与思想影响后世的文化理想。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在不同典籍中的延伸解读,可参考《左传》原文或相关史学评注。
阿领百中百发报到拔树撼山卑汙迸流闭锁超世绝伦词科钓轮丁老栋甍东牖队正风泼风世风宪官负俗之讥该举格林尼治天文台狗骨狗彘不食洪名晃朗慌迫假话褯子惊虑科伦坡块坐羸服量词两姓俛啄靡坚拿得起愆失轻扬钦嘉全相趣势软塌塌善行无辙迹沙铫子蜃灶士品事智松实索郎太丘道谈诉听便亭舍同产枉骑往躅微鲜乡里夫妻崄难哮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