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閑散而無一定職守的官位。 唐 白居易 《昨日複今辰》詩:“散秩優遊老,閑居浄潔貧。” 宋 王禹偁 《對雪感懷呈翟使君馮中允同年》詩:“山中甘散秩,膝下奉晨羞。”《清史稿·禮志六》:“明年祠成,頒禦書額曰‘崇忠念舊’,設位為祭。前殿内大臣或散秩大臣、尚書、都統主之。”
“散秩”是中國古代官職體系中的特定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散秩(拼音:sàn zhì)指閑散而無固定職守的官位。這類官職通常沒有實際政務職責,多用于安置閑職官員或作為榮譽性頭銜。
唐代起源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白居易《昨日複今辰》詩:“散秩優遊老,閑居淨潔貧。”,反映官員退居閑職後的生活狀态。
宋代延續
宋代王禹偁在《對雪感懷》中寫道“山中甘散秩”,表明這一職位常被文人用于表達淡泊仕途的心境。
清代制度
《清史稿》記載,清代祭祀典禮中會派遣“散秩大臣”主持,可見其作為官銜仍被納入禮制體系。
閑職、散官、虛銜(需結合具體朝代官制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的詳細釋義及古籍引文。
散秩(sàn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散”和“秩”兩個部分組成。現代漢語中,“散”讀作sàn,表示分散、分開的意思;“秩”讀作zhì,表示次序、規律的意思。散秩指的是秩序松散、不規則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和繁體:
散秩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一文:“山高皆因不散秩,水廣皆因不流深。”該文意為山之高是因為山勢不散亂,水之廣是因為水流不混亂。在繁體字中,散秩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散秩的“秩”字可能會寫成“比”字左邊加上一個小“禾”字。這種寫法可以在一些古代文獻或碑刻中看到。
例句:
1. 這個團隊的管理松懈,内部秩序嚴重散秩。
2. 在這個國家,法律的執行不嚴格,社會秩序開始出現散秩。
組詞:
散漫、散亂、散失、秩序、秩序井然
近義詞:
雜亂、混亂、淩亂
反義詞:
井然、有序、規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