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erfluous words or strokes] 詩文書畫中多餘的筆墨
1.亦作"冗筆"。
2.謂詩文書畫中多餘的筆墨。
“冗筆”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指作品中多餘或無用的筆墨或内容。以下是詳細解釋:
冗筆(拼音:rǒng bǐ)指在詩文、書畫創作中存在的多餘或繁贅的筆墨。這類内容缺乏實際價值,可能幹擾主題表達或破壞整體美感。
創作者需反複推敲,删減無關細節,追求“言簡意赅”。例如,魯迅的作品就以簡潔犀利著稱,鮮少出現冗筆。
提示: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冗”字的字形、讀音等基礎信息,可參考。
《冗筆》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文章或文字冗長而無用。通常表示說話或寫作冗長而缺乏實質性内容。
《冗筆》這個詞意思可以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理解。其中,“冗”字的部首是“冖”,由“宀”表示,筆畫有4畫;“筆”字的部首是“竹”,由“⺮”表示,筆畫有3畫。
《冗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戰國策·楚策一》中,出自宋代傅玄的《太上感應篇》:“儒者以心為官則虛”,意為儒者若以心思為職責則是空虛的。
《冗筆》的繁體字為「冗筆」。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冗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初始形态為「脈」,表示心脈的意思。其後演變為「冖・冗」。而筆字的古代寫法則是「畢」,由竹字旁和七畫組成。
1. 他寫的文章太冗筆了,根本無法理解。
2. 這篇演講過于冗筆,沒有重點和邏輯。
冗贅、冗長、冗詞、筆耕、筆者、筆記
近義詞:廢話、冗長、羅嗦
反義詞:精煉、簡練、扼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