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繼位的國君。《左傳·昭公十二年》:“夏, 宋 華定 來聘,通嗣君也。” 杜預 注:“ 宋元公 新即位。”《宋書·範泰傳》:“及 廬陵王 義真 、 少帝 見害, 泰 謂所親曰:‘吾觀古今多矣,未有受遺顧託,而嗣君見殺,賢王嬰戮者也。’” 清 恽敬 《顧命辨上》:“既殯,柩前立嗣君,所以傳其統。”
(2).稱皇太子為嗣君。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下:“ 仁宗 在位歲久,德澤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駕,天下禀承遺令,奉戴嗣君,無一人敢異同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朝廷上,用逆臣,公然棄妃囚嗣君。”
(3).稱别人的兒子。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六:“ 雪芹 者, 曹楝亭 織造之嗣君也。”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五:“ 納蘭成德 侍中與 顧梁汾 交最密……一夕,﹝ 梁汾 ﹞夢侍中至,曰:‘文章知己,念不去懷;泡影石光,願尋息壤。’是夜,其嗣君舉一子。 梁汾 就視之,面目一如侍中。”
嗣君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本義為繼承、接續,常見于宗法制度中表示血脈或地位的傳承,如《說文解字》釋“嗣”為“諸侯嗣國也”,強調權力承襲屬性。
指君主、統治者,古代特指天子或諸侯,後引申為對尊貴者的敬稱。二字組合後,“嗣君”直譯為“繼承君位者”。
古代本義:
指已确立的君位繼承人,尤指先君去世後正式繼位的新君主。
例證: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嗣君即位”,此處“嗣君”即指新繼位的齊景公。
《古代漢語詞典》明确标注:“嗣君,繼承君位的太子或新君。”
現代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國際外交場合偶用“嗣君”作為對别國君主繼承人的正式稱謂,以示禮節。
例證:
《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用法,釋義為“對别國君主繼承人的敬稱”。
在家族文化中,可泛指繼承宗祧的嫡長子,但此用法漸趨式微。
“嗣君”一詞濃縮了中國古代宗法制與君權傳承的核心觀念,強調血統正統性與權力合法性的結合。其使用嚴格限定于君主制語境,現代僅存于特定外交或曆史叙述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參考來源:
“嗣君”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核心釋義如下:
繼位的國君
指正式繼承君主之位的統治者。該用法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如“宋元公新即位”時被稱為嗣君。古代君主更替時,新君需通過冊封或遺诏确認其合法繼承地位,如《宋書·範泰傳》中“受遺顧托,而嗣君見殺”即體現此義。
皇太子代稱
在特定語境下專指皇位繼承人,如《顧命辨上》記載“既殯,柩前立嗣君,所以傳其統”,此處嗣君即指儲君。
對他人兒子的尊稱
明清時期演變為社交場合中對他人兒子的雅稱,如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稱曹雪芹為“曹楝亭織造之嗣君”。
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隨園詩話》稱曹雪芹為嗣君時,并非指皇位繼承,而是對其父輩身份的尊稱。
阿濫半恰碑洞北室貶解逼令補褂不忮不求乘駕丑态畢露撮土焚香倒曹道兄東井斷蛇蠹冊法效乖僢貴公翦徑節點急腳信緊切龛敵克愛克威曠古一人髡釱焜焜萊妻利名客林阜離蔬釋跷癃閉淪傷緑葡萄毛食眉婚蒙裡蒙懂缗綸靡日不思逆法女人氣偏邦貧微撲滅求人不如求己勸農拳拳之枕熱灰容足深秋黍絲送往事居蘇仙公壇壝脫肩王豹些箇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