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利兵器,喂饱马匹。指作好战斗准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 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宋 陈亮 《酌古论三·吕蒙》:“ 孙权 克仗先烈,雄据 江东 ,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明史·沉宸荃传》:“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厉兵秣马,以报国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某( 李咸池 )等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归心,歃血同盟,誓清妖孽;厉兵秣马,力扫腥膻。”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新的世故》:“于是啸聚义师,厉兵秣马,天戈直指,将以澄清天下也哉?”
“厉兵秣马”是汉语成语,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战斗准备。引申为事前充分准备,如考试前复习、项目启动前筹备等场景。
二、出处与典故
源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春秋时期郑国面对楚国进攻时,郑穆公命人检查客馆,发现使者已“束载厉兵秣马”,即整理装备、备战迎敌。这一典故成为成语核心来源。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用法特点
作谓语,常见于书面语。例如:
五、延伸理解
成语体现古人“居安思危”的智慧,强调充分准备对成败的关键作用。在当代,广泛用于商业、学术等领域的筹备场景。
《厉兵秣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严整军备,准备战斗。它形容军队精锐训练,竭尽全力做好战斗准备。
《厉兵秣马》由厂部、秣部和马部三个部首组成。
厂部:110笔画;秣部:115笔画;马部:187笔画。
《厉兵秣马》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它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一》:“厉兵秣马,士气甚固。”后来成为用来表达军队备战状态甚佳的成语。
《厲兵穆馬》是《厉兵秣马》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些字的形状与现在有所不同。
厂部曾被写成“工”,秣部曾被写成“111”,马部曾被写成“4022”。
1. 制定这些战略计划是为了让我们的部队厉兵秣马,做好应战准备。
2. 战争即将爆发,大家都感到紧张,大家都争分夺秒地厉兵秣马。
1. 厉兵:形容军队严整有序。
2. 秣马:给马匹及时补充所需的粮食。
3. 厉兵纪律:严格军纪、纪律要求。
4. 严阵以待:战前采取严密布阵,准备迎接敌军。
1. 锐意进取:积极主动,努力奋斗。
2. 磨刀霍霍:形容准备迅速,毫不懈怠。
3. 披荆斩棘:意思是冒着危险、艰难困苦前行。
懈怠荒废、松懈无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