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礼币的意思、礼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礼币的解释

用作馈赠、贡献的礼物。《仪礼·聘礼》:“执礼币以尽言赐礼。”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自谓事之未勤,而礼币之尚轻也,於是篤信之心,尤加恭肃,赂以殊玩,为之执奴僕之役,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 唐 黄滔 《祭南海南平王》:“幕下 崔员外 ,昨驰礼币,尝诣门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礼币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物质载体,特指在朝聘、祭祀、婚丧等仪式中使用的贵重财物。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其核心含义为“礼仪交往中用以示敬的财物”,主要包含玉帛、金银、钱币等具有象征价值的物品。

从历史沿革来看,《周礼·天官》记载了“九贡”制度,其中“币贡”即诸侯向周天子献纳的丝织品,可视为礼币的早期形态。至汉代,《礼记·曲礼》进一步规范了“玉帛俎醴”等礼币组合,玉器象征德行,布帛代表财富,两者结合构成礼仪交往的完整表达。

在文化内涵层面,礼币具有三重象征意义:其一为“敬”的具象化,如《仪礼·士相见礼》所述“凡执币者不趋”,通过物质载体传递尊重;其二为契约凭证,春秋时期盟会中“执牛耳歃血”仪式常辅以礼币为信物;其三体现等级秩序,《中国礼仪制度研究》指出周代不同爵位对应“圭璧九寸”“七寸”等严格尺寸标准。

使用场合主要集中于:①诸侯朝觐时“庭实唯国所有”的纳贡体系;②婚姻六礼中的“纳征”环节;③祭祀时“牺牲玉帛”的神灵供奉。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考证,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时,齐桓公所陈“束帛加璧”即为典型礼币形制。

现代语境中,礼币形态已转化为红包、纪念币等符合当代礼仪的形式,但其“以物达礼”的文化内核仍得以延续。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红缎地绣龙凤纹金圆寿字彩礼盒”,即是传统礼币制度的物质遗存。

网络扩展解释

“礼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礼币指用作馈赠或贡献的礼物,通常包含财物或仪式性物品。这一解释在多个古籍和现代词典中被明确记载,如《仪礼·聘礼》《抱朴子》等文献,以及现代《汉语大词典》。


2.词源与构成


3.历史用例

古代文献中常见以下场景:


4.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礼币”一词使用较少,更多被“礼物”“礼金”替代,但仍保留在特定场合或文学表达中,例如传统婚丧仪式中的财物往来。


“礼币”是古代礼仪文化中表达敬意或维系关系的财物,兼具仪式性与实用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仪礼》《抱朴子》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罢瘠逼聚伯比草率行事産母痨成市虫孼牀箦储季刺邪惇朴额颅分遣高旻高限戈船鬲昆功一美二彀骑古器号啕河路酒税瘠狭季祖母驹齿踞觚孔罅廥聚昆邓联单练戒吏材慢物募兵諵諵内学镊肆排铳牵路趫健啓居清流琴韵让先日三竿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三十六天罡闪点上堂声呼神兴率土大将军殊量碎义下民纤惰县官携手撷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