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接紙,附紙。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聰敏》:“ 琰之 出問戶佐曰:‘文案幾何?’對曰:‘急者二百餘道。’ 琰之 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後連紙十張,令五六人供研墨點筆。”
(2).“ 連史紙 ”的省稱。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闆經書紀略》:“共用白連紙四萬五千二十三張。” 清 蒲松齡 《增補幸雲曲》第八回:“休説做衣服,你買幾張剛連紙來也不勾糊一身衣服的。” 葉靈鳳 《能不憶江南·家鄉的吉慶剪紙》:“再有一種則是用白連紙剪成,再用紅紙襯托。”
(3).蠶種紙。 清 蒲松齡 《農桑經·蠶經·種變》:“桑葉生時,辰巳間於甕内取出連紙,舒卷提掇。”
“連紙”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解釋如下:
接紙/附紙
指将紙張連接或附加在一起。例如唐代文獻記載,處理大量文書時“命每案後連紙十張”,即通過拼接紙張延長書寫空間。
連史紙的省稱
連史紙是明清時期常用的優質竹紙,質地細膩、色澤潔白,多用于印刷書籍或書畫。例如明代内府刻書“共用白連紙四萬五千餘張”,清代小說中提及“剛連紙”用于糊衣。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記載、工藝用途及文學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造紙工藝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大唐新語》《農桑經》等文獻來源。
《連紙》是一個表示連接紙張的詞語,意為将兩張或多張紙張緊密地連在一起。
《連紙》的拆分部首是纟和紙,其中纟表示與紡織品有關,紙表示與紙張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1。
《連紙》這個詞源自于漢字。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繩子、線等材料将紙張連接在一起,便于翻閱和保存。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行為被稱為連紙。
《連紙》的繁體字是「連紙」。
在古時候,「連紙」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可能會将「連」字的上部分寫成「辶」,表示行走的意思;「紙」字的上部分寫成「彳」,表示走路的意思。這種寫法強調了連接紙張的行為是一個動作。
1. 哥哥把試卷連紙環起來,方便複習。
2. 這本筆記本很特别,它使用連紙方式,方便添加或删除頁面。
連珠、連續、紙币、紙張、紙條
夾頁、捆綁、綁定
分開、解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