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连纸的意思、连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连纸的解释

(1).接纸,附纸。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聪敏》:“ 琰之 出问户佐曰:‘文案几何?’对曰:‘急者二百餘道。’ 琰之 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令五六人供研墨点笔。”

(2).“ 连史纸 ”的省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共用白连纸四万五千二十三张。” 清 蒲松龄 《增补幸云曲》第八回:“休説做衣服,你买几张刚连纸来也不勾糊一身衣服的。” 叶灵凤 《能不忆江南·家乡的吉庆剪纸》:“再有一种则是用白连纸剪成,再用红纸衬托。”

(3).蚕种纸。 清 蒲松龄 《农桑经·蚕经·种变》:“桑叶生时,辰巳间於瓮内取出连纸,舒卷提掇。”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连纸”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语境区分,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接纸/附纸
    指将纸张连接或附加在一起。例如唐代文献记载,处理大量文书时“命每案后连纸十张”,即通过拼接纸张延长书写空间。

  2. 连史纸的省称
    连史纸是明清时期常用的优质竹纸,质地细腻、色泽洁白,多用于印刷书籍或书画。例如明代内府刻书“共用白连纸四万五千余张”,清代小说中提及“刚连纸”用于糊衣。

二、延伸用法

  1. 蚕种纸
    指养蚕时用于放置蚕卵的专用纸张。清代《农桑经》记载,桑叶生长时需将蚕种纸“舒卷提掇”,便于蚕卵孵化。

三、文化背景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记载、工艺用途及文学意象。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造纸工艺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大唐新语》《农桑经》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连纸的意思

《连纸》是一个表示连接纸张的词语,意为将两张或多张纸张紧密地连在一起。

拆分部首和笔画

《连纸》的拆分部首是纟和纸,其中纟表示与纺织品有关,纸表示与纸张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来源

《连纸》这个词源自于汉字。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绳子、线等材料将纸张连接在一起,便于翻阅和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被称为连纸。

繁体

《连纸》的繁体字是「連紙」。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连纸」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可能会将「连」字的上部分写成「辶」,表示行走的意思;「纸」字的上部分写成「彳」,表示走路的意思。这种写法强调了连接纸张的行为是一个动作。

例句

1. 哥哥把试卷连纸环起来,方便复习。

2. 这本笔记本很特别,它使用连纸方式,方便添加或删除页面。

组词

连珠、连续、纸币、纸张、纸条

近义词

夹页、捆绑、绑定

反义词

分开、解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