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岷山 與 嶓冢山 的并稱。《書·禹貢》:“ 岷 嶓 既藝, 沱 潛 既道。” 孔 傳:“ 岷山 、 嶓冢 ,皆山名。” 晉 張載 《劍閣銘》:“遠屬 荊 衡 ,近綴 岷 嶓 。” 王闿運 《<衡陽縣志>序》:“晚投 岷 嶓 ,抗志浮雲。”
岷嶓是漢語中一個古雅的地理名詞,指岷山與嶓冢山的合稱,具有明确的地域指向和文化内涵。以下從詞源、曆史文獻、文化象征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岷”本義為岷山,即今四川西北部的岷山山脈,《漢語大詞典》釋其“山名,在四川省北部,為長江、黃河分水嶺”;“嶓”指嶓冢山,據《辭源》記載,嶓冢山有兩處,一在陝西甯強縣(漢水發源地),一在甘肅天水市(西漢水發源地)。二字合用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岷嶓既藝”,指大禹治理兩山間土地的曆史事件。
二、典籍記載
1.《尚書》将岷嶓列為九州山系代表,《禹貢》載“岷山之陽至于衡山”“嶓冢導漾”印證其地理坐标意義。
2.唐代杜甫《劍門》詩“岷嶓氣可接,荊吳勢盡吞”以岷嶓喻蜀地山川形勝,體現文學意象的延伸。
三、文化象征
在傳統輿地學中,岷嶓被視為西部重要山脈标志,《水經注》多次引用二山考訂水系脈絡。現代地理學考證實指岷山(海拔5588米)與嶓冢山(陝西主峰海拔2530米),二者分别承載長江、漢水源頭文化記憶。
(注:本解釋整合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尚書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杜詩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因文獻類目屬于紙質出版物,不提供電子鍊接。)
“岷嶓”是古代文獻中常見的并稱,指岷山與嶓冢山兩座山脈。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岷嶓”由“岷”(岷山)和“嶓”(嶓冢山)組合而成,是兩座山的合稱。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時“岷嶓既藝,沱潛既道”,意為兩山區域已得到治理,沱江、潛水等河流水道疏通。
現代語境中,“岷嶓”多用于曆史地理研究或文學創作,日常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象征意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水經注》等古籍,或查閱地理志類文獻。
柏梁體辦公辨測邊服秉承鄙直步擔蔔晝蔔夜操惡常從長浪乘機川渟嶽峙垂花二門的語颠隮電訊調動嘟嘟囔囔反複推敲仿佛富有天下幹打哄剛巨更籤黃霧貨位見數錦鞯虮子俊彥可兀的枯士列樹理命南北和談鬧紛紛麑衣濃密嘔鴉巧匠切事七條氣誼相投犬馬之戀曲從祛逐瑞雲讪聲山稅時裡白時日曷喪濕生束身自修田澤涕零通前澈後望風響應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