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sistant minister] 中國古代官名,明清時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長,地位次于尚書
兵部侍郎
(1).古代官名。 秦 漢 郎中令的屬官之一。《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門戶,有丞。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光祿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後漢書·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無員……凡郎官皆主更直執戟,宿衛諸殿門,出充車騎。” 清 趙翼 《陔馀叢考·侍郎郎中》:“葢本執兵侍衛者。侍郎之官,至 漢 始有。”
(2).古代官名。 漢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後稱侍郎。 隋 唐 以後,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皆以侍郎為長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時,遞升至正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的堂官。《後漢書·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書起草。” 劉昭 注引 蔡質 《漢儀》:“尚書郎初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唐 韓愈 《贈刑部馬侍郎》詩:“紅旗照海壓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宋史·胡铨傳》:“近者禮部侍郎 曾開 等引古誼以折之, 檜 乃厲聲責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 鄭觀應 《盛世危言·書吏》:“自大學士、尚書、侍郎及百司尹,唯諾成風,皆聽命於書吏。”
(3).古代官名。 晉 制,諸王國皆置侍郎,大國四人,小國二人,專司贊相及通傳教令。
"侍郎"是中國古代職官體系中的重要稱謂,最早見于秦漢時期。《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官名,漢代為郎官之一,掌宮廷侍衛;隋唐以後為六部副長官,位次于尚書"。該官職名稱由"侍"與"郎"二字構成,"侍"指近侍帝王,"郎"為帝王侍從的通稱,二字組合突顯其近臣屬性。
從職官演變史來看,侍郎的職能曆經三階段變化:
該官職在文獻中多有記載,《後漢書·百官志》載"侍郎三十六人,秩四百石",宋代《職官分紀》詳述其"掌貳尚書之職"。明清時期選拔标準尤為嚴格,需經科舉考試、翰林院曆練,最終由皇帝欽點授職。現存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中,保留有大量侍郎奏折與履職記錄。
侍郎是中國古代官名,其含義和職能隨朝代演變而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侍郎最初為漢代郎官的一種,屬于宮廷近侍,負責守衛殿門、隨從皇帝出行等事務。明清時期成為六部(如吏部、戶部等)的副職,地位僅次于尚書,相當于現代政府各部的副部長。
秦漢時期
西漢時,侍郎是郎中令(後改光祿勳)的屬官,無固定員額,主要職責為侍衛宮廷、執戟宿衛。
東漢至魏晉
尚書台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後方稱侍郎,逐漸轉向行政職能。
隋唐以後
中書省、門下省及尚書省各部均設侍郎,作為長官(尚書)的副手,官位顯著提升。例如唐代六部侍郎為從三品,輔助尚書處理政務。
明清時期
六部侍郎定為正三品(明代)或正二品(清代),與尚書共同管理部務,成為朝廷核心官員。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案例,可參考、5、10等來源。
筆盒賓門布服潮腦呈應陳痾綢緞傳録大不恭刀箭電療雕蟲動行發源飛散绯桃風燈風世函方華甸猾橫壞鈔浣溪箋會語獎品疥壁經藏羁窮沮梪看家空勞穬麥獵靴陵田隸首之學旒旗利子醁醅沒法沒天廟勝之策内定藕色碰股喬人清敏啓手足榮適設用獅蠻隨驸探擿梯級體實威望五行大布無機物香積寺閑月消息盈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