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初兩個南方小國 南越 和 東越 的合稱。地在今 廣東 、 廣西 、 福建 。《史記·匈奴列傳》:“其後 漢 方南誅 兩越 ,不擊 匈奴 , 匈奴 亦不侵入邊。” 張守節 正義:“ 南越 、 東越 。”《隋書·音樂志下》:“塵清 兩越 ,氣靜 三吳 。”參見“ 兩粵 ”。
(2).指 廣東 與 廣西 。 唐 韓愈 《唐故中散大夫胡良公墓神道碑》:“使人自京師南走八千裡,至 閩 南 兩越 之界上,請為公銘。”
(3).泛指 浙江 。 唐 杜牧 《除官歸京睦州雨霁》詩:“溪山侵 兩越 ,時節到重陽。” 馮集梧 注:“《通典》: 睦州 春秋 時屬 吳 ,後屬 越 。”
“兩越”是一個曆史地理概念,其含義隨時代變化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漢初政權合稱
最初指西漢初年的兩個南方政權——南越(今廣東、廣西)和東越(今福建、浙江南部)。例如《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方南誅兩越”,即漢武帝平定兩越的史實。
地域指代演變
現代語境區分
需注意與“兩粵”的區别:前者多用于閩浙,後者專指兩廣。此外,部分文獻可能以“兩越”代指浙江全域,如《國語辭典》記載。
提示:具體含義需結合文本曆史背景判斷,尤其需區分漢代與後世的用法差異。
《兩越》是指兩個地方之間的行人、車輛來往頻繁。這個詞經常用來形容兩個地點之間的交通繁忙或聯繫緊密。
《兩越》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車”和“足”。部首“車”代表交通運輸,部首“足”代表步行。
根據《康熙字典》,《兩》的總筆畫數為8,部首“車”的筆畫數為4,部首“足”的筆畫數為3。《越》的總筆畫數為12,部首“足”的筆畫數為3。
《兩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道》:“天得繁星焉、地得自生焉、神得靈根焉、故其與天合先物也。”其中“與天合先物”中的“合先物”就是《兩越》的意思。
《兩越》在繁體字中寫作「兩越」。
古時候,《兩越》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古代書法的變化,有時候會把“車”的形狀寫得更複雜一些,有時候會把“足”的形狀寫得更簡單一些。
1. 這兩個城市之間的交通非常發達,可以稱得上是《兩越》。
2. 《兩越》之間的運輸線路非常繁忙,經常有大量貨物來往。
1. 兩岸統一(liǎng'àn tǒngyī):指台灣與大陸統一。
2. 兩地交流(liǎngdì jiāoliú):指兩個地方之間的人員、物品等的交流。
1. 來往頻繁
2. 往來密切
隔絕、孤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