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越的意思、兩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越的解釋

(1). 漢 初兩個南方小國 南越 和 東越 的合稱。地在今 廣東 、 廣西 、 福建 。《史記·匈奴列傳》:“其後 漢 方南誅 兩越 ,不擊 匈奴 , 匈奴 亦不侵入邊。” 張守節 正義:“ 南越 、 東越 。”《隋書·音樂志下》:“塵清 兩越 ,氣靜 三吳 。”參見“ 兩粵 ”。

(2).指 廣東 與 廣西 。 唐 韓愈 《唐故中散大夫胡良公墓神道碑》:“使人自京師南走八千裡,至 閩 南 兩越 之界上,請為公銘。”

(3).泛指 浙江 。 唐 杜牧 《除官歸京睦州雨霁》詩:“溪山侵 兩越 ,時節到重陽。” 馮集梧 注:“《通典》: 睦州 春秋 時屬 吳 ,後屬 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越"是中國古代地理和曆史文獻中對特定區域的重要稱謂,主要包含以下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地理概念)

指秦末漢初的南越國和閩越國所在地域,即今中國嶺南及福建地區。該詞源于秦漢之際中原政權對南方百越族聚居地的統稱:

二、曆史沿革(行政區劃)

漢代起成為行政建置名稱:

  1. 西漢:漢武帝滅南越、閩越後,設交趾刺史部(轄嶺南九郡)與會稽郡(轄閩越故地),合稱"兩越"(《漢書·地理志》)。
  2. 隋唐:演變為嶺南道(含兩廣)與江南東道(含福建),仍延續"兩越"代稱(《通典·州郡典》)。

三、文化意義(民族融合)

代表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交融帶: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南越國詞條
  2. 《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第一卷第三章
  3. 《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華書局,2008)唐代卷
  5. 南越王博物院官網考古發現專欄
  6. 福建博物院閩越文化專題展陳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兩越”是一個曆史地理概念,其含義隨時代變化有所演變,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1. 漢初政權合稱
    最初指西漢初年的兩個南方政權——南越(今廣東、廣西)和東越(今福建、浙江南部)。例如《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方南誅兩越”,即漢武帝平定兩越的史實。

  2. 地域指代演變

    • 唐代以前:多泛指兩廣地區(廣東、廣西),如韓愈《胡良公墓神道碑》提到“閩南兩越之界”。
    • 宋元以後:逐漸專指福建、浙江一帶,而兩廣改稱“兩粵”。例如《隋書》中“塵清兩越”即指閩浙地區。
  3. 現代語境區分
    需注意與“兩粵”的區别:前者多用于閩浙,後者專指兩廣。此外,部分文獻可能以“兩越”代指浙江全域,如《國語辭典》記載。

提示:具體含義需結合文本曆史背景判斷,尤其需區分漢代與後世的用法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欺心蚌珠包鈔冰肌勃興舂撞抽幹愁煞出乎反乎惙怛傷悴楚鉗除去大謀悼屈大祀得職點花茶雕萃定點都鄉侯發歲飛花風術感格恭世子宮桃過天害口漢白玉石黃黍花淫佳味揭老底結緣浄者君命款樣愧艴老萊衣流人洛食篷底品令啓述若幹弱情散禁水刷石書役疏越厮養所算讨沒意思挺險膴膴鞋籃脅诎禊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