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懷才不遇者感傷。 唐 韓愈 《上兵部李侍郎書》:“伏以閣下内仁而外義,行高而德鉅,尚賢而興能,哀窮而悼屈。” 宋 王安石 《杜甫畫像》詩:“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 宋 吳子良 《吳氏詩話》卷上:“ 岑參 詩:‘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見關門吏,還從舊路歸。’ 于武陵 祖其語意雲:‘猶為布衣客,羞入故關中。’…… 唐 詩人類多哀窮悼屈之語。”
“悼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ào qū,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該詞由“悼”(哀悼、悲痛)和“屈”(冤屈、委屈)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是對遭受不公或冤屈者的哀悼與同情。例如在曆史語境中,常用來表達對因冤屈而逝者的追念,或對懷才不遇者的感傷。
需注意,不同資料對“悼屈”的側重略有差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中等權威來源(如查字典)更強調“冤屈”維度,而低權威資料多從“懷才不遇”角度闡釋。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原文。
《悼屈》是一個漢字詞語,表達了對某人的深深懷念和惋惜的情感。具體來說,它的意思是追悼、哀悼、追思已故的人。
悼屈的拆分部首是心,屈,分别位于字的左右兩側。它的筆畫數為12畫,其中“悼”由9畫組成,“屈”由3畫組成。
《悼屈》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其中,屈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被流放後心生憂郁,寫下許多憂國憂民的作品。當他最終自殺後,人們對他深感懷念和惋惜,逐漸形成了“悼屈”這個詞語。
悼屈的繁體字為「悼屈」,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悼屈的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在篆書中,悼的形狀是“忄”和“召”的結合,屈的形狀則是“複”和“土”的結合。
1. 今天是我父親的忌日,我深情悼屈着他的離世。
2. 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全國都在悼屈他離世。
悼屈沒有常用的組詞。
追憶、追思、緬懷
慶賀、慶祝、歡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