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房屋正廳當中的兩根柱子。兩楹之間是房屋正中所在,為舉行重大儀式和重要活動的地方。《禮記·投壺》:“已拜受矢,進即兩楹間。退反位,揖賔就筵。” 漢 劉向 《九歎·愍命》:“戚 宋萬 於兩楹兮,廢 周 邵 於遐夷。” 唐 顧況 《酬本部韋左司》詩:“ 況 與二三子,列坐分兩楹。”
(2).《禮記·檀弓上》:“ 殷 人殯於兩楹之間。”後亦以“兩楹”借指停放棺柩、舉行祭奠之所。《公羊傳·定公元年》:“正棺於兩楹之間,然後即位。” 晉 陸機 《挽歌》之一:“舍爵兩楹位,啟殯進靈轜。” 宋 黃庭堅 《司馬文正公挽詞》之一:“日者傾三接,天乎奠兩楹。”
(3).《禮記·檀弓上》:“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予殆将死也。”因以“兩楹”。表示人之将終。《北史·薛辯傳》:“ 裕 曰:‘近夢,恐有兩楹之憂。’”
(4).指預兆人即将亡故的夢。 宋 範仲淹 《祭呂相公文》:“兩楹告兆,萬乘興哀。”
“兩楹”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兩楹”指古代廳堂中東西相對的兩根立柱(楹柱),是堂屋的核心結構部件。古代建築中,楹柱支撐屋頂,劃分空間,形成“中堂—兩楹—兩階”的禮儀格局。例如《儀禮·士冠禮》記載:“主人玄端爵韠,立于阼階下……賓升,立于西楹西。”
在禮制文化中,“兩楹”象征尊位與儀式空間:
“兩楹奠”典出孔子夢兆(《禮記·檀弓上》),後成為聖人逝世或事業終結的象征。如唐玄宗《經魯祭孔子而歎之》詩:“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即以“兩楹奠”喻指孔子精神的永恒歸宿。
參考資料
“兩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成語典故及文獻引申三個層面解析,具體如下:
“楹”指堂屋前部的柱子,“兩楹”即指房屋正廳中的兩根主柱。古代建築中,兩楹之間的位置是房屋正中,常用于舉行重大儀式或活動(如《禮記·投壺》記載的投壺禮儀)。
核心比喻義:
源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孟子的比喻:“楹不可獨立,木不可單良”,強調事物需相互支撐才能穩固。成語“兩楹”由此引申為“根基或支撐”,比喻人若隻做喜歡的事而忽視責任,如同僅靠單柱無法支撐房屋。
停放棺柩的場所
《禮記·檀弓上》記載“殷人殡于兩楹之間”,後以“兩楹”代指靈柩停放處或祭奠場所。
預示死亡的象征
孔子曾夢到“坐奠于兩楹之間”,自感将逝(《禮記·檀弓上》),因此“兩楹”也被用于表示生命将終的預兆。
可通過權威典籍(如《史記》《禮記》)或詞典(查字典、知網百科)進一步查閱詳細用例。
礙手礙腳白颠邦門闆印承洩崇尚賜遺大齊奠楹遁形凡有飛鈎風度風榻敷衍官房孤霜惶悸畫真兒會心侶囫囵課焦勞寄惠來莅浪聲浪氣蠟丸體兩事家流逮倫敍落發貓鬼靡有孑遺木官木鍁南郭先生杷榄篇辭輕煤囚拘任棠人言藉藉入蜀記蛇鳝飾巧事隙孰論俗谛灘戶桃奴天門迢渺王常舞池烏犍嗚唈閑編相鄰閑染枵腹小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