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平的意思、讨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平的解釋

[put down] 平叛;平定

詳細解釋

讨伐平定。《後漢書·盧植傳》:“及車騎将軍 皇甫嵩 讨平黃巾,盛稱 植 行師方略。”《三國志·吳志·锺離牧傳》:“會 建安 、 鄱陽 、 新都 三郡山民作亂,出 牧 為監軍使者,讨平之。”《水浒傳》第一○八回:“ 宛州 、 山南 兩處所屬未克州縣, 陳安撫 、 侯參謀 授方略與 羅戩 及 林沖 、 花榮 等,俱各讨平。”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惟其後讨平 方臘 ,則各本悉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武力征讨使叛亂或動亂得以平定。它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或特定曆史背景下,中央政權或正義一方對反叛勢力、割據力量或騷亂進行軍事鎮壓并最終恢複秩序的過程。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與基本釋義:

    • 讨:本義為聲讨、譴責,引申為出兵征伐、攻打。如《說文解字》釋“讨”為“治也”,段玉裁注:“發其紛糾而治之曰讨”。
    • 平:本義為平坦、安定,引申為使安定、平定、平息。
    • 合義:因此,“讨平”即指通過征伐、讨伐的手段,使叛亂、動亂等不安定狀态得以平息,恢複秩序與安定。
  2. 權威詞典釋義:

    •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讨平”釋義為:讨伐平定(叛亂)。例如:“讨平叛匪”。
    • 《漢語大詞典》對“讨平”的解釋更為詳細:讨伐平定。并舉例如《後漢書·天文志中》:“揚州六郡逆賊章何等稱将軍,犯四十九縣,大攻略吏民。閏月, 漢 遣 楊州 刺史 尹耀 、 丹陽 太守 江漢 擊讨,平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 雍正 初,經略 鄂爾泰 讨平之, 瀾滄江 内外皆置土司。”(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及《現代漢語詞典》核心内容)。
  3. 曆史語境與用法:

    • “讨平”一詞帶有鮮明的曆史色彩,常見于史書、文獻中,用于記載王朝或政府鎮壓内部叛亂、地方割據或農民起義等事件。它強調以武力手段恢複中央權威或社會秩序的過程和結果。
    • 例句:
      • 《後漢書·馮異傳》:“異 與 禹 合兵救之, 禹 戰不利。 異 更部分諸将,并力突擊,大破之,斬首數千級,虜其渠帥,遂讨平各處營保。”(此例說明馮異通過軍事行動平定各處叛亂據點)。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三年春正月,公還許,初置軍師祭酒。三月,公圍張繡于穰。夏五月,劉表遣兵救繡,以絕軍後。公将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秋七月,公還許。荀彧問公:‘前以策賊必破,何也?’公曰:‘虜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戰,吾是以知勝矣。’遂讨平之。”(此例指曹操最終平定張繡叛亂)。
      • 《資治通鑒》 中多有類似用法,如記載唐王朝讨平安史之亂餘部等。
  4. 現代語境與延伸:

    • 在現代漢語中,“讨平”的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叙述、文學作品中,或用于比喻性地描述徹底解決某個重大禍患或難題(但此用法較少見且帶有書面語色彩)。
    • 其核心含義仍聚焦于以強力手段(尤其是武力)徹底平息叛亂或大規模動亂。

“讨平”是一個動詞,意為通過武力征伐來平定叛亂、動亂或割據勢力,最終恢複秩序與安定。它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常見于史籍記載,強調以軍事行動達成平息事态、恢複統治或社會穩定的結果。

網絡擴展解釋

“讨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詳細解釋

  1.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常見于古代史書和文學作品中,多描述軍事行動。例如:

    • 《後漢書》提到皇甫嵩“讨平黃巾”,即鎮壓黃巾起義。
    • 《水浒傳》中羅列“讨平方臘”等情節,指宋江等人平定方臘叛亂。
  2. 現代延伸含義
    除軍事平叛外,也可引申為解決社會矛盾或危機。例如政府通過政策“讨平”經濟動蕩,或化解群體沖突。


使用場景


近義詞


補充說明

該詞帶有官方權威色彩,通常用于描述自上而下的平定行為,而非個人行動。需注意語境是否涉及暴力,避免在非正式場合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安排扁擔社裱卷擦爾挖瞋目切齒沖鋒充足理由律出師表當面鼓對面鑼獨豎一幟放罷凡器風調歌兒河南花根本豔黃姜花生滿路檻羊誡語錦标社靜脈精确金屈巵抗屬康莊境克絲鉗子狂疾曆草離客門寵謀反鬧亂子排虛皮實嗆勁虔劉耆儒碩德全宋詞茹菜森衰捎漆十室水井殊塗松花綠竦企田連仟伯推問萬劫不複完名全節巍峨文筆匠武教無可奈何相命仙姿玉質宵旰憂勤細節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