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非根本部分處于不重要地位。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指》:“強榦弱枝,大本小末,則君臣之分明矣。”
(2).尋常;細微。 宋 錢易 《南部新書》己:“丞郎已上詞頭,下至兩省闕下吏,謂之大除改。今南人之諺,謂小末之事曰:你大除改也。” 元 無名氏 《替殺妻》第一折:“嫂嫂你是個良人良人宅眷,不是小末小末行院。” 元 朱庭玉 《梁州第七·妓門庭》套曲:“端的不曾見兀的般真行院,雖是個女流輩,然住在花街柳陌,小末的誰及。”
(3).雜劇中扮男青少年的角色。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三折:“[小末同倈兒上][小末詩雲]每日山中打虎歸,窩弓藥箭緊身隨。男兒志氣三千丈,不取封侯誓不灰。自家 陳豹 ,年長一十八歲。”亦稱“ 小末尼 ”。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二折:“[正末同蔔兒小末尼上][小末雲]父親,您孩兒這幾時做買賣不遂其意,也則是生來命拙哩。”
“小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o mò,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核心解釋
指使非根本部分處于次要或不重要的地位。例如,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十指》中提到“強榦弱枝,大本小末”,意為強化主幹、弱化枝節,使根本部分重要而非根本部分次要。
引申含義
形容事物或個體的微小、細微或無關緊要,常用于貶義或輕視的語境。如宋代錢易《南部新書》中“小末之事”指微不足道的事情。
戲劇角色
在元雜劇中,“小末”指扮演青少年男性的角色,例如元人張國賓作品中提到的“小末行院”。
謙稱或自貶
有時用于自謙,表示自身地位或事物的輕微。如元曲中“雖是個女流輩,然住在花街柳陌,小末的誰及”。
“小末”在不同語境中可指非核心部分、細微事物,或作為戲劇角色的專稱,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背景。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春秋繁露》《南部新書》及元雜劇相關作品。
小末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指的是事物非常微小、細小的樣子。可以用來形容人物、物品等等的小巧可愛、纖細精緻的特點。
小末的拆分部首是小,并且共有6個筆畫。
小末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在繁體字中,小末的寫法為「小末」。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小末的寫法略有差異。它的舊字形是「虣末」,虣字代表特别、特殊,有好的意義,末字代表朦胧。
1. 這隻小末鍋真是可愛,可以煮一小碗湯。
2. 她穿着一條小末裙子,顯得更加嬌小玲珑。
小末能夠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如:小末鍋、小末裙、小末腿。
與小末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小巧、細小、纖細、精緻。
與小末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巨大、粗糙、粗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