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量自己的學識才能。 晉 庾亮 《讓中書令表》:“臣雖不達,何事背時違上、自貽患責邪?實仰覽殷鑒,量己知弊,身不足惜,為國取悔。” 南朝 齊 謝朓 《于安城答靈運》詩:“量己畏友朋,勇退不敢進。” 南朝 梁 任昉 《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雖自見之明,庸近所蔽,愚夫一至,偶識量己。”
“量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àng jǐ(注音:ㄌㄧㄤˋ ㄐㄧˇ),其核心含義為度量自己的學識才能,強調對自身能力的評估與認知。
詞義解析
曆史文獻引用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現代用法
現多用于強調個人需根據自身能力制定計劃,如“量己而行”,體現理性決策的智慧。
該詞雖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常見于古文解析或成語接龍等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背景,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量己,指的是衡量自己的行為、言論和品行。它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量和己。
量的部首是裡,總共4畫。它在詞語中的意思是衡量、估計。
己的部首是工,總共3畫。它在詞語中的意思是自己。
量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意味着能夠衡量自己的品行,正如對待色欲一樣看重。
在繁體中,量己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然而,量己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略有差别。
以下是一個關于量己的例句:“他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量己以求進步。”
量己這個詞激發了許多相關的組詞,例如:量力而行、量入為出、以己度人等。
量己的近義詞包括:反躬自省、自律、自我反省等。
相反地,量己的反義詞可能是:放縱自我、不知檢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