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踉蹡的意思、踉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踉蹡的解释

亦作“ 踉蹌 ”。1.跌跌撞撞,行步歪斜貌。 唐 韩愈 《赠张籍》诗:“有儿虽甚怜,教示不免简。君来好呼出,踉蹡越门限。” 宋 范成大 《催租行》:“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蹡里正敲门来。” 明 徐渭 《与马策之》:“老牯踉蹌以耕,拽犁不动,而泪渍肩疮。” 茅盾 《色盲》四:“ 林白霜 惊喊着,踉跄地跑回自己房间去。”

(2).指不稳的步履。《水浒传》第三二回:“ 武行者 听了,跳起身来,叉开五指望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箇踉蹌。” 杨朔 《木棉花》:“我提着一只小皮箱,挤在人群里,脚下的碎石块时时会把我绊一个踉跄。”

(3).歪斜貌。 五代 齐己 《灵松歌》:“老鳞枯节相把捉,踉蹌立在青崖前。”

(4).行步迟滞貌。 晋 潘岳 《射雉赋》:“蹇微罟以长眺,已踉蹡而徐来。” 徐爰 注:“踉蹡,乍行乍止,不迅疾之貌。” 南朝 梁简文帝 《妾薄命》诗:“ 王嫱 貌本絶,踉蹌入毡帷。”

(5).喻指困顿;颠沛;颠踬。《梁书·伏暅传》:“ 暅 踉蹡落魄,三十餘年。” 唐 陆龟蒙 《记事》诗:“圣道庶经营,世途多踉蹌。”《花月痕》第十一回:“ 痴珠 全家避入深山,不料该处土匪突尔竖旗从贼,以致亲丁四十餘口踉蹌道路。”

亦作“ 踉蹌 ”。纵跃;窜跳。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九:“ 东安 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蹡逐之。以试羣猫,莫不然者。於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祖寺丞》:“ 赵 睨重栏愈高,唯四角差低,甚易之,然卒不可逾越。尸自水中指云:‘从高处过甚易。’遂如其言,踉蹡一举,已出平地。”

亦作“ 踉蹌 ”。匆遽慌急貌。 宋 文天祥 《五月十七日大雨歌》:“壁下有水穴,羣鼠走踉蹡。”《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坐席犹未煖,忽得家书报家中老父病故,踉蹌而别,转荐与同乡 吕鸿臚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踉蹡”是汉语中形容人行走不稳的叠韵联绵词,通常指因身体失衡或情绪波动导致的脚步歪斜状态。《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走路不稳,跌跌撞撞”,常见于描述醉酒、伤病或情绪激动时的步态。

从词源角度分析,“踉”原指脚步急促,“蹡”古义为踏地声,二者组合后形成“踉蹡”,引申为行走姿态失去平衡。该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被标注为“书面语”,强调其多用于文学性表达,如“踉蹡着扑向案头”这类描述性语句。

其近义词体系包含“趔趄”“蹒跚”等,但语义侧重不同:“趔趄”特指被绊时的短暂失衡,“蹒跚”多指因年老体弱导致的缓慢摇摆,而“踉蹡”更强调突发性失衡状态。古代文学作品中,《水浒传》第三回“鲁智深踉蹡入得山门”即为典型用例,展现人物酒后失态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踉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iàng qiāng(部分资料中可能存在“liàng qiàng”的异读,但现代规范读音以liàng qiāng 为准)。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核心释义
    形容人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常因受伤、醉酒、疲劳或受惊导致。例如:“他踉蹡着走了几步,险些摔倒。”

    • 近义词:趔趄、蹒跚
    • 反义词:稳健、平稳
  2. 引申含义
    可比喻处境不稳定或状态摇摆不定,如:“经济踉蹡前行。”


二、古籍与文学作品中的用例

  1. 唐代韩愈《赠张籍》
    “君来好呼出,踉蹡越门限。” 描写友人急切跨过门槛时的慌张姿态。
  2. 《西游记》第三二回
    “被蓏萝绊了个踉蹡”,形容孙悟空被藤蔓绊倒的狼狈情景。
  3.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踉蹡而行”,刻画角色因疲惫或心事步履不稳的状态。

三、其他释义与用法

  1. 形容物体歪斜或动作急促
    如五代齐己《灵松歌》中“踉蹌立在青崖前”,描述松树姿态倾斜。
  2. 古文中指窜跳或纵跃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猫“踉蹡逐之”,表现动物跳跃追赶的动态。

四、异体字与规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方言用法,可参考《汉典》或《国语辞典》。

别人正在浏览...

北闱鼻沟踣样巾布指场埒呈控摧勒导以取保梵王灯逢入京使锋生噶伦共御诡计多端猢狲王家陪家长制计处稷稷絶欲举首口吧吧狂疏良匹连澍临崖失马罗带满期面红面緑目眹尿素惄惄喏喏沤罨泮宇匏壶铅摘跷车怯惰青州穷登縓冠僧官商声折末神粹衰恶厮捱速怨太阳炉太阴贪很摊手摊脚塌塌天工佻谬屯长王休文缋五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