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經像的意思、經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經像的解釋

佛像。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 漢明帝 夢見神人,形垂二丈,身黃金色,項佩日光,以問羣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其號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發使 天竺 ,寫緻經像,表之中夏。” 南朝 梁 王屮 《頭陀寺碑文》:“ 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崇真寺》:“雖造作經像,正欲得人財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經像是漢語中具有宗教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經"和"像"兩個獨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佛像",實則包含更豐富的語義層次:

一、構詞解析 "經"本義指織布機上的縱線,《說文解字》釋為"織縱絲也",後引申為典範典籍,特指佛教典籍。佛教三藏中的經藏(Sūtra-piṭaka)記載佛陀言教,如《金剛經》《法華經》等,構成佛門核心教義體系。

"像"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原指人物肖像,《廣雅》注"象也"。佛教傳入後專指佛陀造像,《造像量度經》規定佛像制作需嚴格遵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儀軌标準,成為信徒禮拜對象。

二、宗教語義 在佛教語境中,經像共同構成"法身舍利",《大智度論》雲:"佛有二種身:法身、生身。舍利及經像,皆是法身。"其中佛經承載佛陀智慧法身,佛像象征佛陀莊嚴報身,二者作為物質載體,具有接引信衆、延續法脈的宗教功能。

三、文化流變 敦煌研究院藏經洞文獻顯示,南北朝時期"寫經造像"已成為功德修行的重要形式。唐代善導大師《觀經疏》強調"經像所在,即為有佛",推動經像供養從寺院擴展到民間,形成"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文化景觀。

網絡擴展解釋

“經像”是一個曆史文獻中常見的詞彙,主要指佛像,尤其與佛教傳入中國初期的記載密切相關。以下從詞源、文獻用例、現代應用三方面進行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二、文獻用例

  1. 南朝記載:

    • 《冥祥記》(南朝齊·王琰)提到漢明帝遣使天竺“寫緻經像”,指帶回佛經與佛像,印證了佛教初傳中土的曆史。
    • 《頭陀寺碑文》(南朝梁·王屮)中“庇經像”指保護佛像,反映寺廟對佛像的供奉。
  2. 北魏文獻:

    • 《洛陽伽藍記》提到“造作經像”是為獲取財物,側面反映當時佛像制作的商業化現象。

三、現代應用與延伸


“經像”是佛教文化傳播的産物,特指佛像,常見于南北朝至隋唐的文獻。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藝術史,可參考《洛陽伽藍記》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半璧半星財采鸧金擋死牌等殺丁冊洞了鹗眙黼藻幹貨歌響公私兩利廣舌觀示姑表過隟瞽妪海藍色吭咽驩動會錢溷亵貨産教場金聲玉色吉人絶力舉例開土虧蝕祿祉名山勝水女人拜破家亡國巧合親熱凄異取日屈漾柔蠕撒扇山陬失策飾僞獅子骢嗽月素結俗情佻撻文令文意下馬看花鄉黉享祭相窺象奁獻陵賢誼消極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