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決的意思、立決的詳細解釋
立決的解釋
[execute immediately; death sentence be executed immediately] 即刻處決
詳細解釋
清 代對重大死刑犯,複文至即行刑,不必再經秋審、朝審者謂之立決。與“監候”相對。有斬立決、絞立決兩種。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問拟》:“如同一死罪,則有立決、監候、真犯、襍犯之不同。”
詞語分解
- 立的解釋 立 ì 站,引申為豎起來:立正。立櫃。立足(a.站得往腳;b.處于某種立場)。立場。屹立。頂天立地。 做出,定出:建立。設立。樹立。立意。************。 存在,生存:自立。獨立。勢不兩立。 馬上,即刻:立
- 決的解釋 決 é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決江疏河”。 堤岸被水沖開:決口。潰決。 斷定,拿定主意:決定。決斷。決計。決然。決勝。決議。猶豫不決。 一定(用在否定詞前):決不後退。 決定最後勝敗:決賽。決戰。
專業解析
“立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法律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
立即處決(死刑執行方式):
- 釋義:指古代司法制度中,對于判處死刑的罪犯,不等待秋後或其他特定時間,立即執行死刑。這是相對于“監候”(即監禁等候秋審或朝審再決定是否執行)而言的一種死刑執行方式。
- 背景與用法:在中國古代,特别是明清時期,死刑案件通常需要經過複雜的複核程式(如秋審、朝審)。但對于罪行極其嚴重、證據确鑿、情節惡劣的罪犯,皇帝或最高司法機關會批示“立決”,意味着跳過等待複核的程式,立即執行死刑(如斬首或絞刑)。這體現了古代法律對于重罪的嚴厲懲處和效率。
- 來源依據:該釋義及曆史背景主要依據權威漢語工具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和《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中關于“立決”詞條的解釋,以及對中國古代法制史的研究成果,如《清史稿·刑法志》等曆史文獻中關于死刑分類和執行的記載。
-
立即決定;果斷決定(引申義):
- 釋義:指在需要做出決策或判斷時,毫不猶豫、迅速果斷地做出決定。這個含義是“立決”作為司法術語的引申,強調行動的迅速和決斷力。
- 用法:常用于描述處理事務、解決問題時的果斷态度。例如:“情況緊急,必須立決。”
- 來源依據:該引申義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現代漢語工具書中有所體現,其形成源于“立決”本義中“立即執行”所蘊含的迅速、不拖延的特性,在語言發展中逐漸泛化用于表示快速決策的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立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清代法律術語(死刑執行制度)
指對情節嚴重的死刑犯立即處決,無需等待秋審或朝審複審。其特點為:
- 適用範圍:針對“斬立決”和“絞立決”兩種極刑,與延期執行的“監候”相對。
- 執行原則:複文(判決文書)到達後即刻行刑,體現古代“刑以秋冬”的例外制度,重大犯罪可突破季節限制。
- 法律依據:清代《福惠全書·刑名·問拟》等文獻中明确區分立決與監候的適用條件。
二、引申含義(果斷決策)
在文學或日常語境中,可比喻迅速而堅決的決斷行為。例如:
- 宋代徐積《送山陽太守李公》中“事至立決”,形容官員處理事務果斷。
- 明代王世貞詩句“立決萬裡筴”,表現戰略決策的即時性。
提示:如需了解古代刑罰制度的具體分類(如真犯、雜犯),可參考秋審程式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八次白笃耨白楊刀避劫兵燹擯畔賓職筆潤蠶崖差岐城編癡絶穿刺觸鬭蠻争春草闖堂大斧劈蕩攘大樸訂賣嫡長子杜鵬程煩密發野馮子無魚浮清戈檻貢使公堂瓜田李下好遊鶴觞褐袖揮綽江表饑黎敬賢禮士晉年軍主口是心非蘭橑連纏涼涼踽踽傈僳語龍見媚寝苗胄内卿女先盆缻強度籤合桑雍神兒省台收件疏賤梳行屠龍之技鵎鵼宵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