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瓜田李下的意思、瓜田李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瓜田李下的解釋

[in a melon patch or under a plum tree—in suspicious circumstances or surroundings] 喻指容易使人誤解的地方

我常常朗讀那首古樂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琅琅上口的詩句,就是“瓜田李下”這條成語的來源。

詳細解釋

瓜田納履,李下整冠,有被懷疑為盜瓜竊李的可能。因以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五:“懼獲瓜田李下之譏。”《北齊書·袁聿修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宋 洪邁 《容齋三筆·白公夜聞歌者》:“然 鄂州 所見,亦一女子獨處,夫不在焉。瓜田李下之疑, 唐 人不譏也。”亦省作“ 瓜李 ”。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躬為梟獍,則漏網遺名。跡涉瓜李,乃拟指顯録。” 唐 白居易 《雜感》詩:“嫌疑遠瓜李,言動慎毫芒。”《天雨花》第十八回:“嫌生瓜李全不避,至使風波平地生。”參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瓜田李下是漢語中常用的成語典故,出自古樂府詩《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字面意思指在瓜田中彎腰提鞋、在李子樹下擡手整理帽子,易被誤認為有偷竊瓜果的嫌疑。其引申義為身處易招緻猜疑的場合,需主動避嫌以免引起誤會。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情況”,強調人在特定環境中需注意言行,避免卷入是非。例如,在涉及利益分配的工作場景中,若與親屬存在關聯,便屬于“瓜田李下”的典型情境,應主動申明或回避。

這一成語的引用常見于法律、道德等強調公正性的領域,如《人民日報》曾以“幹部需遠離瓜田李下”呼籲公職人員規範行為。其結構凝練、表意深刻,體現了漢語文化中對人際交往分寸感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瓜田李下”是一個蘊含處世智慧的成語,其内涵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解析:

一、來源與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詩句強調君子應主動規避可能引發猜疑的場合,奠定了成語的倫理基調。

二、字面解釋

三、比喻意義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環境或行為,告誡人們需謹慎言行以避嫌。例如《北史》記載袁聿修拒絕友人贈禮時提到“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正是此意的典型應用。

四、使用場景

  1. 職場避嫌:如避免單獨與異性同事在私密空間相處。
  2. 公私界限:管理者需注意與下屬的財物往來,防止利益輸送嫌疑。
  3. 日常言行:在易引發誤會的場合(如他人糾紛現場),減少不必要的停留或參與。

五、文化啟示

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慎獨”與“克己”的價值觀。如南北朝時期官員袁聿修,即便與摯友邢邵分别時,也堅持拒收白綢贈禮,直言“瓜田李下,不能留人話柄”,成為踐行這一準則的典範。

提示:該成語常與“正冠納履”(主動避嫌的行為)關聯使用,二者共同構成中國古代道德規範的重要維度。

别人正在浏覽...

百端待舉白發郎官匾壺鄙土比重藏鋒斂穎唱驺承荷逞己失衆稱望吃黑棗饬拏重陽餻抽搦玳瑁牛淡易到時大司馬頂承鍛爐盹睡多音多義字負戴負重含污綱紐豪唫河柳鶴毛後此進秩嫉俗鐍圍郡襲聚生空谷白駒狂逆厲行美措宓汩内家兵親衆求名全武行诎申攘外安内染網日轉千階儒館爇雞散籌繩子十二律收口疏儁娑婆土羵文流五丁仙呂宮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