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賓薦的意思、賓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賓薦的解釋

(1).舉薦;推薦。《易·觀》“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李鼎祚 集解引 唐 崔憬 曰:“得位比尊,承於王者,職在搜揚國俊,賓薦王庭,故以進賢為尚賓也。”

(2).引申為科舉。 唐 李嘉祐 《送嚴二擢第東歸》詩:“隳官就賓薦,時輩詎争先。盛業推儒行,高科獨少年。” 唐 韓愈 《祭虞部張員外文》:“往在 貞元 ,俱從賓薦。司我明試,時維邦彥。”參見“ 賓興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賓薦是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以賓客之禮舉薦賢才,特指古代地方向朝廷推舉人才時舉行的隆重禮儀及選拔制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1. 本義與禮儀内涵

    “賓”指待以賓客之禮,“薦”為舉薦、進獻。合稱“賓薦”即地方官員以敬待賓客的儀式,将本地賢才鄭重推薦給朝廷。此制源于周代鄉飲酒禮,漢代察舉制中成為固定環節,如《後漢書·百官志》載,州郡需“賓禮耆儒,薦舉俊造”。

  2. 制度性引申

    “賓薦”引申為人才選拔機制本身。唐代科舉前,士子常通過州縣“賓薦”獲得應試資格,如韓愈《贈張童子序》稱“州縣之長者,舉其屬之升于禮部者,歲不下數十人,謂之賓薦”,說明其是科舉制度的重要補充。

  3. 文化象征意義

    “賓薦”承載古代“尊賢重士”的政治倫理。《禮記·射義》雲“古者諸侯之貢士于天子,天子試之于射宮……而中多者得與于祭”,其儀式感與“賓薦”一脈相承,凸顯對人才的禮遇。

權威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依據紙質權威文獻,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賓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賓薦”由“賓”(待客之人)和“薦”(推薦)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是主動為他人推薦或引薦,強調幫助他人獲得機會的品質。


二、具體釋義

  1. 舉薦、推薦
    指通過正式或非正式渠道推舉人才。例如古代官員“搜揚國俊,賓薦王庭”(出自《易·觀》集解),即選拔賢才推薦給朝廷。

  2. 引申為科舉制度
    唐代文獻中,“賓薦”常代指科舉考試。如韓愈《祭虞部張員外文》提到“俱從賓薦”,即共同參與科舉選拔。


三、使用場景


四、文化意義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尚賢”與“互助”的精神,強調個人在成就他人的過程中實現社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易·觀》、唐代詩文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霸楚百端待舉百泉變火辯護權秕稂步後塵不隨和穿決村家寸絲半粟點校颠飲丁銀個人關東出相,關西出将寒川含噬弘益黃庭教荒野黃麞會風火撚,火撚兒齽齘進鴆機術軍年愧艴蛎蚝陵蔑賃約犂舌落花無言馬潼猛禽漠然不動鳥盡弓藏蓬阙褰帏儒緩僧衣善守沙蝨誓衆手筆順産説真方澍濡同心鳥脫産委備握管懷鉛象果顯情嫌舋鮮裝袨服獻尊小海唱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