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鱗與羽。《南史·劉敬宣劉懷肅等傳論》:“或階緣恩舊,一其心力,或攀附風雲,奮其鱗羽。” 唐 韓愈 《海水》詩:“苟非鱗羽大,蕩薄不可能。”
(2).代稱魚和鳥。《南齊書·高逸傳·宗測》:“性同鱗羽,愛止山壑,眷戀松雲,輕迷人路。” 唐 白居易 《春日閑居》詩:“我今對鱗羽,取樂成謡詠。”
(3).代稱魚和雁。借指書信。 宋 柳永 《傾杯樂》詞:“頻耳畔低語,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從此盡把憑鱗羽。” 明 劉基 《怨王孫》詞:“鱗羽路阻,佳人何處,木落山寒,江空歲暮。” 清 林則徐 《緻姚春木王冬壽書》:“龍沙萬裡,鱗羽難通,但有相思,勿勞惠答也。”
(4).比喻行迹。 唐 杜牧 《雨中作》詩:“但為適性情,豈是藏鱗羽?”
鱗羽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與古代自然認知及文學象征密切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鱗”指代水生動物體表的角質層,如魚、龍等;“羽”為鳥類表皮衍生的覆蓋物,如禽鳥翅膀的羽毛,二者合稱可指代鱗片與羽毛的物理形态。
在文學引申層面,《辭海》指出該詞常作為借代修辭:其一指代水族與飛禽,如《文選·張衡〈思玄賦〉》“鱗羽協和”即描繪生态和諧;其二喻指書信往來,源自古樂府“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中以魚腹藏尺素的文化傳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此義項可追溯至唐代詩文。
從文字學角度分析,《說文解字注》揭示其構字特征:“鱗”從魚粦聲,屬形聲字;“羽”為象形字,甲骨文作鳥翼狀,二者組合形成涵蓋水陸生物的表意單元。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保留于成語典故及學術文獻中。
“鱗羽”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及詩詞引用。根據搜索結果綜合整理如下:
“鱗羽”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可靈活表達具體事物(魚鳥)、抽象概念(書信)或比喻意義(行迹)。其用法多見于古代詩文,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可通過具體語境理解其豐富内涵。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查字典)和(求學網)等來源。
百家姓筆畫查字法不孤測究産門程校持書單調函數單簧管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點涴嫡妻多學科法律制裁風塵分遣幹具共話寒木春華好高骛遠賀禀黑繩滑碌碌晦伏火風瘕症金丸使者金洋金柱鈞調庫藏醪纩靈妃鈴下論比夢兆門仆鳴嗥命世之才母德钼鋼内侄女平假名七精庼寫傘蓋少見沙魚皮笙詩設榻鼠狗輩梳爬儵胂宿火條兒糖苕溪望雲骓晩寒無賽習慣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