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苕溪的意思、苕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苕溪的解釋

水名。有二源:出 浙江 天目山 之南者為 東苕 ,出 天目山 之北者為 西苕 。兩溪合流,由 小梅 、 大淺 兩湖口注入 太湖 。夾岸多苕,秋後花飄水上如飛雪,故名。 唐 羅隱 《寄第五尊師》詩:“ 苕溪 煙月久因循,野鶴衣製獨繭綸。” 宋 蘇轼 《泛舟城南會者五人》詩:“試選 苕溪 最深處,仍呼我輩不羈人。” 宋 張元幹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喚取 謫仙 平章看,過 苕溪 ,尚許垂綸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苕溪是浙江省北部一條重要的自然水系,由東苕溪和西苕溪兩條幹流組成。其名稱源自“苕”與“溪”二字的組合:《漢語大字典》記載“苕”為形聲字,本義指淩霄花(學名Campsis grandiflora),後引申為植物茂盛之貌;《說文解字注》釋“溪”為山間流水通道,特指規模小于河的水系。兩溪均發源于天目山麓,東苕溪經杭州餘杭區,西苕溪貫穿湖州全境,最終在湖州吳興區彙合注入太湖。

作為太湖流域主要水源之一,苕溪在曆史上兼具航運與灌溉功能。南宋《嘉泰吳興志》記載,苕溪沿岸自古便是絲綢業與稻作區,唐代詩人皎然留有“苕水灘行淺,潛州路漸深”的航運記述。現代地理資料顯示,該流域面積達4576平方公裡,其中西苕溪幹流全長145公裡,年均徑流量占太湖入湖水量的三分之一。

在文化層面,“苕溪”作為地理标識頻繁見于文獻典籍。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曾以“鷗波亭”為號,取自苕溪支流霅溪典故;清代《湖州府志》更将“苕溪漁隱”列為吳興十景之一。當代水利部門将該流域劃定為Ⅱ類水質保護區,維系着杭嘉湖平原生态平衡(浙江省自然資源廳,2023)。

網絡擴展解釋

苕溪是浙江省北部的重要水系,其名稱和地理特征具有獨特的曆史文化背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名稱由來

苕溪得名于流域内盛産的蘆葦(當地稱“苕”)。秋季蘆花飄散于水面,如飛雪般覆蓋溪流,形成獨特景觀,故得名“苕溪”。

二、地理特征

  1. 水系構成
    苕溪由東、西兩源組成:

    • 東苕溪:發源于天目山南麓,流經臨安、餘杭等地;
    • 西苕溪:發源于天目山北麓,流經安吉、湖州等地。
      兩溪在湖州附近合流,最終經小梅、大淺湖口注入太湖。
  2. 流域範圍
    幹流全長約158公裡,流域面積4576平方公裡,覆蓋杭州、湖州兩市及周邊7個縣級區域。

三、文化與曆史意義

  1. 詩詞中的苕溪
    唐代詩人羅隱曾以“苕溪煙月久因循”描繪其朦胧景緻,宋代蘇轼亦在《泛舟城南》中提及“試選苕溪最深處”,體現其文人墨客的青睐。

  2. 生态與景觀
    東、西苕溪在平原地區形成密集的河網湖群,沿岸青山翠峰相映,構成“水逶迤而清深,山連屬而秀拔”的秀麗風光。

四、功能與地位

作為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苕溪不僅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也是東南沿海少有的南北向天然河流,對區域灌溉、航運及生态調節具有重要作用。


苕溪因蘆葦景觀得名,兼具自然美景與人文底蘊,是浙江北部重要的地理與文化符號。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詩詞引用或水文數據,可參考相關權威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北疆碧絲巉嶻鄽俗稱觥成年辍留粗細十番貸死吊恤動電蠹賊耳飾飛散風紀封狼居胥蜂群國本海縣痕累紅素後院起火混壹燋飯金羊涓塵具修昆墟留獄曆學眉間俏耐普爾難行逆喻鬞鬤趴窩偏心率淺埃峭厲清茶輕貨秋種曲頤軟柔柔山字鏡時鐘説教搜乘唐鼠桃梗頭發透洩兦命魏花五情無誤詳談香辎西湖處士心到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