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頭。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四》:“ 河 之所以為貢道者,以通 淮 也。 周定王 五年徙砱礫,已失其故道矣。”
“砱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基本釋義和相關信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砱礫(拼音:líng lì)指石頭,通常用于描述碎石或小石塊。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較為生僻的書面表達。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清代侯方域的《豫省試策四》:“周定王五年徙砱礫,已失其故道矣”,此處“砱礫”指河道的碎石或岩石。
詞性及用法
砱礫為名詞,常與地理、建築類語境相關。例如“沙礫”“瓦礫”等詞中的“礫”均指碎石,而“砱”則可能為古字通假或方言演變。
延伸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其反義詞為“伯道無兒”,但此關聯存疑,可能為網頁信息誤差。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或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以驗證細節。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法,可查閱《豫省試策四》原文或相關文獻研究。
《砲礫》(bāo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碎石塊、石灰塊。
《砲礫》的拆分部首是石(石字旁),它是由石字旁和犬字旁組成的,石字旁在左邊,犬字旁在右邊。這個詞的總共有16個筆畫。
《砲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這是一個古老的詞彙,用來描述碎石塊或石灰塊的。
《砲礫》的繁體寫法是「炮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石字旁有時會寫成「口」,犬字旁有時會寫成「㹮」。所以,《砲礫》也可以寫成「口㹮」的形式。
1. 道路上的砲礫很尖銳,要注意腳下。
2. 工人們用砲礫修建了這座水壩。
砲礫的組詞包括:砲礫山、砲礫路、砲礫場等。
砲礫的近義詞包括:碎石、骨礫、填砂等。
砲礫的反義詞可以是整塊石頭、石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