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名壯丁;其他丁口。《唐大诏令集·帝祭九宮壇大赦天下敕》:“自今以後,應差行人,家無兼丁,不在取限。”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孝順馬》:“此卒無兼丁,每上直,馬自負卧具繼至。”《元典章·刑部六·拳手傷》:“部拟舊例,諸犯徒應役,而家無兼丁者,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
“兼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戶籍、徭役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兼丁”指兩名壯丁或其他符合服役條件的男性人口()。該詞常用于古代法律文書中,特指家庭中承擔徭役的勞動力。
唐代法規
據《唐大诏令集》記載,唐玄宗曾頒布敕令:“自今以後,應差行人,家無兼丁,不在取限。”()意為若家庭中沒有兩名適齡服役者,可免除相關徭役。
元代法律補充
《元典章·刑部六》規定:“諸犯徒應役,而家無兼丁者,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說明在量刑時會考慮家庭勞動力情況()。
該詞現已罕用,屬古漢語詞彙,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古文注解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徭役制度,可查閱《唐大诏令集》或《元典章》等原始文獻(綜合來源)。
《兼丁》是一個古漢字詞,它由「兼」和「丁」兩個字組成。
「兼」的部首是「八」,它的筆畫數是「6」。而「丁」的部首是「一」,它的筆畫數是「2」。
「兼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的鑄造。在古代,「兼丁」是指兵器中的一種用于刺擊的長矛。
「兼丁」在繁體中寫作「兼鼎」。
在古代,「兼丁」的寫法略有不同,「兼」字的上方有兩個橫筆畫,而「丁」字的又上方有一個橫筆畫。
他手持兼丁,勇猛地沖向敵人。
兼程、兼顧、兼并、兼職。
矛、戈、鐵矛。
白刃、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