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兼丁的意思、兼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兼丁的解釋

兩名壯丁;其他丁口。《唐大诏令集·帝祭九宮壇大赦天下敕》:“自今以後,應差行人,家無兼丁,不在取限。”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孝順馬》:“此卒無兼丁,每上直,馬自負卧具繼至。”《元典章·刑部六·拳手傷》:“部拟舊例,諸犯徒應役,而家無兼丁者,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兼丁"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同時承擔雙重勞役或賦稅義務的成年男子。該詞由"兼"與"丁"二字構成複合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為"兩名壯丁"或"承擔雙重差役的成年男子"。具體可從四方面解析:

  1. 賦役制度層面 古代戶籍制度中,"丁"指達到服役年齡的男子。在宋代差役法實施期間,"兼丁"特指一戶中有兩名適齡服役男子的情況,如《宋史·食貨志》記載的"民家有二丁,則一丁屬團練,謂之兼丁",表明此類家庭需承擔額外軍事訓練義務。

  2. 詞義演變軌迹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戶籍文書,原指"兼任兩職的衙役"。至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詞義擴展為"雙重賦役承擔者",《續資治通鑒長編》中"免兼丁折變"的記載,佐證其賦稅層面的特殊身份。

  3. **語素構成解析

    • "兼":《說文解字》釋作"并也",表同時具有兩種屬性
    • "丁":《周禮·地官》注"謂民年二十至六十",後引申為賦稅單位 二字組合體現疊加性賦役特征,具有鮮明時代烙印。
  4. 使用範圍限定 主要見于宋元法典及戶籍檔案,明清實行"一條鞭法"後逐漸退出官方文書。現代漢語中僅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日常生活已不再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兼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戶籍、徭役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兼丁”指兩名壯丁或其他符合服役條件的男性人口()。該詞常用于古代法律文書中,特指家庭中承擔徭役的勞動力。

二、出處與曆史應用

  1. 唐代法規
    據《唐大诏令集》記載,唐玄宗曾頒布敕令:“自今以後,應差行人,家無兼丁,不在取限。”()意為若家庭中沒有兩名適齡服役者,可免除相關徭役。

  2. 元代法律補充
    《元典章·刑部六》規定:“諸犯徒應役,而家無兼丁者,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說明在量刑時會考慮家庭勞動力情況()。

三、具體語境解析

四、現代用法

該詞現已罕用,屬古漢語詞彙,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古文注解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徭役制度,可查閱《唐大诏令集》或《元典章》等原始文獻(綜合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包管本營筆尖兵車之屬步打毬不段酬醋純合體道藝地闆地理環境短策遁迹藏名風變風雷之變附學生個舊功迹鈎繩孤風宏奧磺胺華絲葛毀泯賤蔑監搜件物極大值絶種阃席樂昏麗辭林業摩尼珠朒朓盤轉疲羸撲梭梭祈忏秦川女懃兒清白啓土齊奏權詐日昃旰食山阜少女風鼠竄蜂逝述詠庭堂剸行嗚乎五絕五爵橡子面顯亮笑嘩下昃息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