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秉旄的意思、秉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秉旄的解釋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權。《資治通鑒·唐昭宗光化三年》:“況 王氏 秉旄 五代 ,時推忠孝。” 宋 曾鞏 《司徒員外郎蔡公墓志銘》:“司封抱能屈初齡,秉旄懷紱晚始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秉旄(bǐng máo)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手持旄節,象征掌握兵權或統帥軍隊。以下從字義、詞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字義解析

    • 本義為“持握、執掌”,《說文解字》釋為“禾束也”,引申為手持器物或掌管權力。如《詩經·邶風》中“右手秉翟”,即手持雉羽舞蹈。
    • 指以牦牛尾裝飾的旗幟,古代作為軍事指揮或使者符節。《周禮·春官》載:“旄,旌旗之屬,注旄于竿首。”其形制高貴,象征權威。

合成詞義:

“秉旄”即手持旄節,特指統帥軍隊或代表帝王行使軍事權力,常見于描述将領、諸侯或重臣的職權。


二、詞義與文化内涵

  1. 軍事統帥權象征

    旄節是古代調兵遣将的信物。《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載霍去病“秉旄仗钺”,凸顯其統軍身份。唐宋詩詞中亦多用此意象,如岑參《輪台歌》“上将擁旄西出征”,指主将持節出征。

  2. 政治權威的延伸

    周代諸侯受封時獲賜旄節,代表代天子治理疆土。《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楚莊王“建旄而麾”,彰顯霸主地位。漢代使節持“節旄”出使,如蘇武持漢節牧羊,體現國家威儀。

  3. 禮儀與等級制度

    旄的材質(牦牛尾)和裝飾顔色區分等級。《禮記·曲禮》載:“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其中“招搖”即飾旄的旌旗,标志主帥方位。


三、經典文獻用例


學術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秉旄”為“執持旄節。指掌握軍權”,引《後漢書·劉盆子傳》例證。

  2. 《辭源》(修訂本)

    強調其源于周代儀制,注:“秉,持也;旄,幢也,以牦牛尾注旗竿。”

  3. 《中國古代車輿馬具》(劉永華著)

    詳析旄旗的形制與軍事用途,考證其從祭祀法器演變為軍權符號的過程。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資源鍊接,此處僅标注文獻名稱。建議讀者通過權威工具書或學術數據庫進一步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秉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ǐng máo,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指“持握旌旗”()。古代旌旗是軍隊指揮權的象征,因此該詞常引申為掌握兵權 或統帥軍隊( )。

  2. 象征意義
    在古代軍事語境中,“秉旄”不僅體現對軍旗的實際操控,更強調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常用于描述将領或統帥的權威地位()。


二、曆史與文學用例

  1. 經典文獻

    • 《資治通鑒》提到:“況王氏秉旄五代,時推忠孝”,指王氏家族長期掌握兵權()。
    • 宋代曾鞏在墓志銘中寫道:“司封抱能屈初齡,秉旄懷紱晚始亨”,形容人物晚年才執掌大權()。
  2. 成語關聯
    成語“秉旄仗钺”進一步強化其軍事含義,字面指手持白旄(軍旗)和黃钺(兵器),象征受命出征的威嚴()。


三、總結

“秉旄”的核心意義是通過持旗象征軍事統率權,常見于曆史文獻和詩詞中,用以突顯将領的權威或家族的權勢傳承。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尚書·牧誓》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嗷嗷無告表面積不上不下超然獨處稱斤掂兩逞勇疇量出樽翠微宮村學究倒坐燈籠褲玷汙釣聲多奇恩惠封寄複本公取宮廷文學垢穢溝通渠道鼓鼙豪贍畫诏甲狀軟骨輯和箕業考卷逵澤狼外婆老而不死緑章門阈募集潘谷墨破謎乾妹子輕刑耆童秋末啓運棄擇跧摺髯髯上馬聖法是非渦時類詩貼子水草順星特至偷奸取巧托姻慰勉鮮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