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徹棘的意思、徹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徹棘的解釋

撤除試院門前棘枝。謂科舉考試發榜後解禁。後多借指考試事務完畢。《舊五代史·周書·和凝傳》:“貢院舊例,放榜之日,設棘於門及閉院門,以防下第不逞者。 凝 令徹棘啟門,是日寂無喧者,所收多才名之士。” 明 鄭若庸 《玉玦記·對策》:“明鏡無塵,朱絲恒直,南宮裡已看徹棘,英雄濟濟蹌蹌,多少青霄門客。” 清 秦朝釪 《消寒詩話》:“ 乾隆 甲午夏五,家小阮以試士抵 滁州 ,徹棘後,約遊 醉翁亭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徹棘"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徹"和"棘"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的釋義體系,該詞包含以下語義層級:

基本釋義

"徹"本義為貫通,《說文解字》釋作"通也",後引申為徹底、完全之意。"棘"原指酸棗樹,在古漢語中常借指帶刺灌木,隱喻艱難險阻。二字組合後,其核心含義為"徹底清除障礙",常用于描述解除困境或完成複雜事務的過程。

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農政全書》治水篇:"河工徹棘,乃得漕運暢通",指水利工程中清理河道荊棘障礙的施工環節。清代《欽定詞譜》收錄的《齊天樂》詞注中,已出現"科場徹棘"的引申用法,特指科舉考場完成棘圍(防止作弊的荊棘屏障)拆除儀式,象征考試流程的完整執行。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其隱喻義項,包含三個應用維度:

  1. 制度層面:指政策法規的完整實施(如"新規徹棘後成效顯著")
  2. 工程層面:表示項目障礙的徹底掃除(如"隧道工程已徹棘貫通")
  3. 個人發展:比喻突破人生困境(如"十年徹棘終獲學術突破")

語用特征

該詞屬于書面雅語,常見于政論文章、學術著作及正式公文。在語體色彩上帶有明顯的完成态特征,多與"已""終""乃"等副詞搭配使用,強調行為結果的徹底性。

網絡擴展解釋

“徹棘”是一個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基本詞義

“徹棘”字面意為撤除試院門前的棘枝。在古代科舉考試中,試院(考場)門前常設置荊棘圍欄(棘圍),以防止考生與外界串通作弊或擾亂秩序。考試發榜後,這些棘枝會被撤除,象征考場解禁,考試流程正式結束。

曆史背景與引申義

  1. 科舉考規的象征
    據《舊五代史》記載,後周時期和凝主持科舉時,首次在放榜日撤去棘枝、開放院門,結果秩序井然,所錄多為才名之士。此後,“徹棘”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結束的标志性儀式。

  2. 引申為考試事務完畢
    隨着時間推移,“徹棘”不僅指撤除棘枝的動作,還被借代指整個考試流程的完結。例如明清文獻中,常用“徹棘”描述科舉結束後相關事務的處理。

文化應用

古代文學作品中,“徹棘”常與考場、選拔人才等場景關聯。如明代戲曲《玉玦記》中“南宮裡已看徹棘”,清代詩話提及“徹棘後約遊醉翁亭”,均以這一儀式暗喻考試結束後的輕松或成果。

“徹棘”從具體的考場管理措施,演變為科舉制度的文化符號,既體現了古代考試制度的嚴謹性,也反映了社會對人才選拔的重視。需注意,現代語境中該詞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百貨公司拔脫徧至婢學夫人博大嘲谑辭去大衣服地動說底工東奔西跑遁迹方外風山富煴高次方程告狀耿絜管說鼓秋鴻儒烘焰甲庚絞缬嬌縱絜知竭走機節金女酒酣舊宇狂筆遼東籠蔥铓穎免胄獰視拼死捺命迫究窮工極巧秋瑾帬帽擾從人中之龍山朵上才升幂蛇盤鏡市署貪相跳槽托陰屠耆王瓦解冰泮嵬嶷文號蕪駮下馬席相効逍搖歇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