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rt;mood;state of mind] 心地
(1).心情;心緒。 戰國 楚 宋玉 《神女賦》序:“性和適,宜侍旁,順序卑,調心腸。” 宋 王安石 《少年見青春》詩:“心腸非故時,更覺日月駛。”《紅樓夢》第二九回:“﹝ 寶玉 ﹞心中正自後悔,無精打彩,那裡還有心腸去看戲?” 巴金 《家》二一:“‘你們還有心腸打牌?’ 覺慧 這樣想。”
(2).指感情。 唐 孟郊 《古結愛》詩:“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 宋 陸遊 《次季長韻回寄》:“舊好自均親骨肉,新知何怪薄心腸。”《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兒女心腸。” 柯岩 《紅領巾的歌·三匹“馬”的冰車》:“ 楊楊 一個勁地搖頭,什麼也打不動他的心腸。”
(3).猶心地。指思想意識。《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這個就是説書的一片道學心腸。”《紅樓夢》第一一一回:“也有説他兩個心腸兒好的。”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九章:“多麼好心腸的人啊!”
(4).猶心頭,心中。 唐 張籍 《學仙》詩:“勤勞不能成,疑慮積心腸。”《武王伐纣平話》卷下:“ 太公 聞言大驚:‘怎有如此之事,二人先知我心腸之機?’”
(5).猶胸懷,肚量。《朱子語類》卷七四:“須是大著心腸看始得。”
(6).猶心腹,知心。《二刻拍案驚奇》卷四:“ 史 魏 二人先下此工夫,以結其心,卻是未敢説甚麼正經心腸話。”
(7).想法;意思。《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今見二位先生,既無狎玩我的意思,又無疑猜我的心腸。”
(8).猶心事。指心中所思慮的事。 蕭紅 《生死場》二:“你把筐子丢啦!我看你好像一點心腸也沒有,打柴的人幸好是 朱大爺 ,若是别人拾去還能找出來嗎?” 梁斌 《播火記》三八:“一面飲着酒,吃着菜,互相傾吐心腸。”
“心腸”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一、核心釋義
思想意識與品性
指人的心地或道德品質,如"好心腸""鐵石心腸",體現為善良、冷酷等性格特征。
情感狀态
表示對人或事物的感情傾向,如"心腸軟"指易被感動,"心腸硬"指情感淡漠。
内心活動
可指具體的心情或心緒,如"沒有心腸做某事"表達情緒低落。
二、擴展含義
部分文獻補充了"胸懷/肚量""心腹關系"等引申義,但這類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出現于特定語境或方言。
典型例句
• "這位奶奶心腸非常好"
• "熱誠足以軟化鐵石心腸"
• "保健日送健康,忙完為你煎心腸"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查閱《查字典》或《辭海》等來源。
心腸是一個常用詞彙,表示一個人的品性、性格、心地等。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善良、惡劣或是對待他人的态度。
心腸包含兩個部首和8個筆畫。其中,心的部首是心字旁,腸的部首是⺼。心的筆畫數是4,腸的筆畫數是4。
心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心字最初表示人的心髒,後來引申為表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腸字指的是人體内的腸道器官,但在此詞中,它代表了人的品性、性格。
在繁體漢字中,心腸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心腸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心字的古代寫法為忄+㐄,腸字的古代寫法為⺼+⺁。這些不同的寫法是因為漢字的演變和簡化。
1. 她雖然性格内向,但卻有着一顆善良的心腸。
2. 他的心腸狠毒,經常傷害他人。
3. 外表看上去很兇,其實他的心腸很軟。
心地善良、心靈手巧、心甘情願、腸斷、心事重重
心地、心腸好、善良、熱心等
心腸惡、心腸狠、冷酷無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