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偏癱,半身不遂。《莊子·盜跖》:“ 禹 偏枯。” 成玄英 疏:“治水勤勞,風櫛雨沐,緻偏枯之疾,半身不遂也。” 唐 杜甫 《清明》詩之一:“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2).偏于一方面,照顧不均,失去平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附會》:“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二:“非筆力純粹,必有偏枯之病。” 郭沫若 《今昔蒲劍·文化與戰争》:“這兩種欲望雖相互對立,卻也不可偏枯。”
"偏枯"是漢語中兼具醫學和文學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内涵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中醫病理概念 指半身不遂的病症,最早見于《黃帝内經》。《中醫大辭典》記載該詞特指"半側肢體痿廢不用"的病症特征,常見于中風後遺症,表現為身體一側功能喪失(來源:《中醫大辭典》第2版)。
二、社會失衡狀态 《漢語大詞典》釋義延伸為"偏于一方面,照顧不均",如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所言:"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若偏枯必廢"。此用法多指政策施行或資源配置失衡(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
三、文學批評術語 清代劉熙載《藝概》提出:"文有偏枯之病,謂兩句中有一句工,一句拙",特指詩詞對仗或文章結構中出現的失衡現象,強調藝術創作的協調性(來源:《藝概·詩概》校注本)。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最高的義項為第二類,常見于經濟政策分析(如"區域發展偏枯")或文化現象評論(如"教育資源配置偏枯")。語義演變軌迹呈現從具體病症到抽象失衡的隱喻擴展,符合漢語詞彙發展規律。
“偏枯”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主要涵蓋醫學、文學、社會學及命理學等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醫學領域(中醫)
指半身不遂或偏癱,表現為身體一側麻木、無力甚至癱瘓。中醫認為其病因包括氣血凝滞、外感風邪、寒濕侵襲或情志内傷等,導緻髒腑功能失調、經絡阻塞。例如《靈樞》記載:“虛邪偏客于身半,發為偏枯。”
比喻義
形容事物發展不平衡,偏向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部分。例如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文化發展失調等。
文學與學術中的用法
在文學批評中,指作品内容或結構不勻稱,部分精彩而部分貧乏。例如:“中國古代散文研究需避免‘偏枯’,應全面展示其面貌”。
命理學中的“五行偏枯”
指五行(金木水火土)嚴重失衡,某一行過旺或過弱,導緻性格或命運極端化。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領域(如中醫治療或命理分析),可參考對應來源的完整内容。
傲兀白拂半就業豹飾碑表孛星吹索從喪登壇拜将厎石黩禮藩庫伐棠封父富隆革罷各有所短光澄鹘鸼憨傻護壁寂泊狼瘡狼戾笭牀隆沍攏子路斃朦郁明瑟彌天子磨捋拍惜旁鄉袍表撇葉皮笠倩俏喬性竊黃傾蹷啓劄仁董稔慝如醉如狂三辰酒三尺童子散言碎語僧律深仇宿怨石雕使刁飾貌樹蓺絲條天惠頹鬟宛馮無漏果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