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酒食。《新唐書·鄭從谠傳》:“ 從讜 以餼醪犒軍, 克用 隃謂曰:‘我且引而南,欲與公面約。’”
“饩醪”是古代漢語中由“饩”與“醪”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分釋如下:
一、單字訓诂
饩(xì)
本義指饋贈他人的糧食或活牲口。《說文解字》釋為“饋客芻米”,《左傳·僖公十五年》有“晉饑,秦輸之粟”的記載,其中“粟”即屬“饩”的範疇。後引申為祭祀或禮儀活動中供奉的生肉、食物(來源:《漢語大詞典》)。
醪(láo)
指未過濾的濁酒或酒釀。《說文解字》注“汁滓酒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可見“醪”為古代常見飲品(來源:《辭源》)。
二、複合詞義考
“饩醪”特指古代用于禮儀饋贈的酒食組合,常見于祭祀、宴飨或外交場合。如《禮記·王制》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其中“饩”為牲肉,“醪”為祭祀用酒,二者共同構成禮儀性獻禮(來源:《禮記注疏》)。
三、文化功能
“饩醪”體現了古代禮制中“敬天祭祖”與“人際饋贈”的雙重内涵。據《周禮·天官》記載,周代設“酒正”“庖人”等官職專司“饩醪”制備,凸顯其在等級社會中的符號意義(來源:《周禮正義》)。
“饩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在《新唐書·鄭從谠傳》中記載:“從讜以餼醪犒軍”,意為鄭從谠用酒食犒勞軍隊。此處體現了“饩醪”在古代軍事或禮儀場合的實用功能。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學作品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代。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
牓表不解之緣參論谄骨持盈守成純純大鹿當月大序訂訛對當噸浬厄爾尼諾現象法錦煩瑣哲學棼襍感達幹什麽鈎求觀讀含粝鶴巢雲回覆混稱槳葉背接駕楬木節片诘曉雷達連輝臨難不避硫酸亞鐵镂冰賣亂麥蜘蛛馬水車龍米尺弭定木刀睦隣穆穆南徐起趨穣浩桑鸠三觀哨鹿深入膏肓身帖詩酒朋侪宋體字天冠龆容突突抹抹瓦合之卒晚途西僰襲故蹈常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