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求”。搜索尋求。《後漢書·桓帝紀》:“又詔被水死流失屍骸者,令郡縣鉤求收葬。”《南史·蕭範傳》:“於 松門 過風,柩沉于水,鈎求得之。”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隱》:“其篇籍雖放失,因事鉤求,猶可得其放物。”
“鈎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ōu qiú,其核心含義是“搜索尋求”,多用于描述深入探查或細緻追尋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析:
詞義
指通過細緻或強制性的手段進行搜索、探求,強調對目标事物的深入追尋。
例: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官府搜尋屍骸、文獻等場景()。
詞性
動詞,常見于文言或正式語境,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構詞分析
“鈎”本指彎曲的金屬器具,引申為“鈎取、探取”;“求”即“尋求”。二字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以鈎探取所需之物”,後發展為抽象含義。
常見搭配
多與具體對象連用,如“鈎求屍骸”“鈎求典籍”等()。
該詞現多見于學術研究或考據領域,例如: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典》、《後漢書》注引等權威資料。
《鈎求》一詞既可以作名詞使用,也可以作動詞使用。作為名詞時,指的是一種追求、尋求的意向或行為。作為動詞時,表示尋求或追求某種東西。
《鈎求》的部首是钅(金字旁),總共有7個筆畫。
《鈎求》這個詞出自《史記·鄒忌讓梨列傳》:“鄒子問曰:‘夫鄒雖不能仕,才不減靈公子,何也?’對曰:‘求之者不勞,有之者常違,古之道也。’”這個典故中的“求之者不勞,有之者常違”一句,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鈎求”的意思。
繁體字為「鉤求」。
古代漢字中的《鈎求》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為「鈎求」。
1. 英雄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功名利祿,更是心靈的「鈎求」。
2. 他始終「鈎求」着真理的答案,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1. 鈎心鬥角
2. 鈎玄提要
3. 鈎端倒吊
1. 追求
2. 渴求
3. 探求
1. 放棄
2. 滿足
3. 知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