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北牧草名。亦称塞芦,可饲马。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席箕,一名塞芦,生北胡地。古诗云:‘千里蓆箕草。’” 唐 李贺 《塞下曲》:“秋静是旄头,沙远席箕愁。” 唐 高骈 《边城听角》诗:“席箕风起雁声秋, 陇 水边沙满目愁。”
“席箕”是古代汉语中一个专指塞北地区牧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席箕(拼音:xí jī)是生长于中国北方胡地的牧草,又称“塞芦”,主要用于饲养马匹。其名称在唐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提到:“席箕,一名塞芦,生北胡地。”。
诗词引用
功能特性
席箕作为牧草,适应性强,常见于荒漠或沙地,是古代游牧民族重要的马匹饲料来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酉阳杂俎》《全唐诗》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席箕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
席(xí)的部首是巾,席的总笔画数为10; 箕(jī)的部首是竹,箕的总笔画数为14。
席箕这个词的来源与农耕相关,席指的是竹席,箕指的是用竹篾编成的带柄的工具,用来抖谷物的杂质。席箕在古代是农民家庭必备的日常用具。
在繁体字中,“席箕”保持不变。
古时候,“席箕”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别。
1. 他小心地将谷粒倒在席箕上。
2. 她手持席箕,一边走一边轻轻地带着风。
1. 扫帚:用于清扫地面的工具。
2. 竹篾:用竹子剥成的细长带状物。
扬箕:用来扬谷物或清扫的竹制工具。
盛器:指容器,与席箕相对,用来装载东西。
百卉千葩百年不遇巴渝舞变化不测不形裁别猜离抽课辞微旨远刀锯之余酆城龙剑服翫尜尜跟班郭围韩蜨鹤鸾横鲸会道能说奸谗燋心揭幕截阻惊女旌贤畿田九华玉举武客庄两淮琳宫赁值虏役眉急灭名冥曹明蠲闵子里幕帷柰桃能名盘布攀高接贵赔纳热机散兵线摄官升力神武射生手失策霜峰粟土彖传宛恼慰问品闻风而动吴市之箫显相小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