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諡告”。贈谥的制诰。《續資治通鑒·宋哲宗紹聖四年》:“庚辰,追奪 趙瞻 、 傅堯俞 諡告。”
“谥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與追封谥號相關的官方文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帝王或朝廷為追封已故人物谥號而發布的制诰(官方文件)。其異體寫法為“諡告”。例如在宋代,朝廷會通過“谥告”正式追贈或剝奪臣子的谥號。
曆史實例
據《續資治通鑒》記載,宋哲宗紹聖四年曾發生“追奪趙瞻、傅堯俞谥告”的事件。這體現了谥告的權威性,也說明谥號可能因政治變動被收回。
字形與用法
詞中“谥”通“諡”,兩者為異體字關系;“告”指官方文告。因此,“谥告”可理解為追谥的正式通告,常見于史書或典章制度記載。
現代應用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已無實際使用場景,主要在學術研究或古籍閱讀中出現。部分字典将其歸類為“生僻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續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谥告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為人死後根據其功德、品德、貢獻等給予相應的稱號或評語的儀式。通過谥告,可以表彰已故者的優秀品質,以及對社會和國家做出的貢獻。谥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
谥告的部首是言字旁,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谥告的筆畫數為14畫。
谥告這個詞源于古代的褒貶制度。古代君主對于已故的臣子或民衆,在其死後會進行評價,并給予相應的谥號,以表彰或者警示。因此,谥告一詞逐漸形成,成為了描述為人死後所頒發封號的行為。
谥告的繁體字為謚告。
在古代,谥告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時期和地區的書法風格,谥告的整體外觀可能有所差異。
1. 他的高尚品德以及對社會的無私貢獻,使得他得到了名為“仁德”的谥號。
2. 在家鄉的曆史長河中,他的成就和貢獻定會得到一份美好的谥告。
谥號、谥名、谥字、頒谥
褒揚、封號、表彰、頌揚
诋毀、貶低、唾棄、抨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