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借;倚仗。《旧五代史·僭伪传三·王建》:“ 茂贞 虽常才,然名望宿素,与 朱公 力争不足,守境有餘。 韩生 所谓入为扞蔽、出为席藉是也。”
“席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席藉(拼音:xí jiè)意为“凭借;倚仗”,常用于描述依靠某种力量或条件达成目的。例如《旧五代史·僭伪传三·王建》中提到的“出为席藉”,即指对外依靠某种势力作为支撑。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例如:
“韩生所谓入为扞蔽、出为席藉是也。”
(意为:对内作为屏障,对外则倚仗他方势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旧五代史》原文或古汉语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席藉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和“⺲”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2画。它的原始形态属于繁体汉字,简化后的常用写法为“藉”。这个词既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名词。
作为动词,席藉的意思是用草、用布等铺在地上当座位。比喻借助某种物品或手段来获得支持或依靠。作为名词,席藉指的是座位、床铺等或借助某样物品获得的支持或帮助。
席藉拆解部首为“⼭”和“⺲”,其中“⼭”代表“山”,偏旁字形来源于描摹山的形状。而“⺲”则代表“艸”(草),象征着植物的本义。总共有12画。
席藉这个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它的繁体字形式是由“蓺”和“皀”组成。而繁体字“蓺”源自于“藥”字,也就是“药”的意思;“皀”则是由“⺄”和“白”组成,表示“裁剪”的意思。在汉字演变过程中,这两个字合并成了现在的繁体字“席藉”。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字进一步简化,简体字写法也变成了“藉”。
繁体字“席藉”写作“蓺皀”。
在古代,席藉的汉字写法为“蓺皀”。
1. 他在地上席藉着,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2. 通过席藉着家人的支持,他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席位、课桌席椅、草席、藉口、借藉、借以、藉助、藉由。
借助、借以、倚仗、倚靠。
摈弃、拒绝、不需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