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表,外貌。《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合起來講,這章書的大旨,講得是凡人外質雖美,内視自慚,終不免於惡。多端作惡,一念自修,更可與為善。”
“外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外表或外貌,主要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外在特征。以下為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兒女英雄傳》等文獻來源。
“外質”是一個詞語,常用于形容與内在本質不符或表面外貌有所差異的特性或特征。它強調外部表象與内部實質不一緻的情況,突出了外在表現與真實内涵之間的區别。
根據《康熙字典》,“外質”的拆分部首是“⻣”(石部),它位于右側。由于“外質”是一個常用詞,筆畫相對較多,總計15畫。
“外質”一詞源自古漢語,最早可追溯到《周禮·春官儀》。它由“外”和“質”兩個字組成。在繁體中,“外質”被寫作“外質”,其部首及筆畫與簡體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外質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其中,“外”字的“ㄕ丨”呈現為“邑”字形态,類似于城市的結構,表示與某一場景相聯繫。而“質”字的右側組成部分是由“貝”字形态的“⻔”構成,表示與珍貴、財寶等有關。
1. 他外表看起來冷漠無情,但實際上内心熱情友善,内外質存在明顯的反差。
2. 這部電影不僅外質華麗,故事情節和演技也引人入勝。
3. 這家公司招聘時看中的是求職者的能力素質,而非外表上的追求。
1. 外貌:形容一個人或物體的外在表現。
2. 内涵:用于描述一個事物内在包含的内容或意義。
3. 外形:強調事物的外部形狀和輪廓。
外觀、外表、外貌都可以作為"外質"的近義詞,用于形容一個事物外部的外貌或表象。
内質是"外質"的反義詞,是指與事物表面外貌相對應的内部本質或性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