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有毒的藥物。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七:“《神農經》曰:藥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入即 * 。一曰鉤吻,二曰鴟,三曰陰命,四曰内童。” 盧氏 注:“狀如鵝,亦生海中。”
“内童”是一個多義詞彙,根據古籍記載和不同語境有兩種解釋,但需注意來源權威性差異:
有毒藥物(主流解釋) 根據晉代張華《博物志》卷七引用的《神農經》記載,内童是古代四種劇毒藥物之一,不可接觸口、鼻、耳、目等部位,否則緻命。其形态被描述為“狀如鵝,亦生海中”。此說法在多個古籍注解中一緻出現,屬于曆史文獻中的明确記載。
内心純真(存疑解釋) 部分現代釋義提到“内童”象征内心如孩童般淳樸無邪,強調保持純真心态的重要性。但此解釋未見于古籍,且相關網頁權威性較低,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參考。
建議:若用于學術或曆史研究,建議以第一種解釋為主,優先參考《博物志》《神農經》等原始文獻。若涉及文學創作或現代引申義,需明确标注語境差異。
“内童”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内心深處的童心、童稚,是指保持純真、善良、單純的内在本質。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内心還保留着年少時的天真和純淨。
“内童”共有兩個字,其中,“内”的部首是“入”,總筆畫數為2;而“童”的部首是“立”,總筆畫數為8。
“内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虞夏書·大禹谟》中的“初童”一詞。後來,由于漢字的發展演變,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内童”。
在繁體字中,“内童”的部分字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但整體意思并無差别。
古代漢字對于“内童”這個詞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有時候會将“内童”寫作“內童”,但兩種寫法所指意義相近,都強調個人内心深處的童真和純真。
1. 我們要保持内童,不忘記年少時的純真和善良。
2. 他的内童依舊,不受塵世的磨滅。
内心童真、童心未泯、内在善良。
近義詞:童心、童真、純真。
反義詞:成人、成熟、圓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