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奉敕的意思、奉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奉敕的解釋

亦作“ 奉勅 ”。1.奉皇帝的命令。 南朝 梁 任昉 《奉敕示<七夕>詩啟》:“臣 昉 啟,奉敕,并賜示《七夕》五韻。”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曹彬 ﹞既平 江南 回,詣閤門入見,牓子稱:‘奉勑 江南 勾當公事回。’”

(2).指奉師長之命。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妾,月府侍書女,與生有緣。今奉勅賚書 南海 ,生當偕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奉敕(fèng chì)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性詞彙,主要含義為遵奉皇帝的命令或诏書,強調對君主旨意的恭敬執行。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及權威來源角度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分解

    • 奉:會意字,本義為“雙手恭敬地捧着”,引申為“遵從、接受”(《說文解字·廾部》)。
    • 敕:形聲字,從攴(pū),束聲,本義為“告誡”,後特指“帝王诏令”(《說文解字·攴部》)。
    • 合義:指臣子恭敬地接受并執行皇帝的诏令,體現封建社會的君臣禮制。
  2. 權威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

    奉敕:遵奉皇帝的敕命。古代臣子執行君主命令的正式表述,常見于史書、公文。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另見《古代漢語詞典》補充:

    強調行為的莊重性與強制性,多用于官方文書或曆史記載。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曆史用法與語境

  1. 古代公文與史籍用例

    • 唐代制度:中書省起草诏書後,需由官員“奉敕”宣達,如《唐六典》載:“凡王言之制有七……皆宣署申覆而施行焉,奉敕則覆奏畫可。”
    • 宋代文獻: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載:“(狄)仁傑奉敕按鞫,特原其罪。” 指狄仁傑奉命審理案件時法外施恩。

      (來源:《資治通鑒》卷二百零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與近義詞辨析

    • 奉旨:側重“旨意”的抽象性,適用範圍更廣(如口頭命令)。
    • 奉敕:特指書面敕令,更具法律效力,程式更正式。

      (來源:《中國古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


三、現代延伸與語義演變

當代語境中,“奉敕”因封建制度消亡而轉為曆史詞彙,但仍在以下場景使用:

  1. 學術研究:用于分析古代文書制度(如敦煌文獻中的“敕牒”)。
  2. 文學創作:曆史小說、影視劇對白中還原古代君臣對話。
  3. 成語衍生:衍生詞“敕令如山”,喻指命令不可違抗。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唐律疏議·職制律》:

    “諸受制忘誤及寫制書誤者……若奉敕施行而違者,徒二年。”

    規定官員執行敕令失誤的法律責任,印證“奉敕”的強制性。

    (來源:《唐律疏議》卷九,中華書局)

  2. 《宋史·職官志》:

    “凡命令之體有七……曰敕書,則承旨奉敕而行。”

    說明宋代敕書的執行流程。

    (來源:《宋史》卷一百六十一,中華書局點校本)


“奉敕”是體現中國古代皇權與官僚制度的核心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字源、曆史制度及文獻用例綜合理解,現代主要用于學術與文化傳播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奉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字面構成

“奉”意為恭敬接受,“敕”指皇帝诏令,組合後字面含義為“恭敬地接受皇帝命令”。

二、基本解釋

  1. 奉皇帝诏令(主要用法)

    • 南朝梁任昉《奉敕示<七夕>詩啟》記載:“臣昉啟,奉敕,并賜示《七夕》五韻”。
    • 宋代歐陽修《歸田錄》描述曹彬平定江南後“奉勑江南勾當公事回”。
  2. 奉師長之命(引申用法)

    • 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記載神話故事中“今奉勅赉書南海”。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公文、史籍中,描述官員或下屬接受皇命或尊長指示的場景。如明代瞿式耜記載火炮“奉敕為安邊靖虜鎮國大将軍”,體現皇權授命特征。

四、近義詞

奉旨、遵旨、承命(注:此為補充說明,未直接引用搜索結果)


通過不同朝代文獻例證可見,“奉敕”在古代政治體系中具有明确的等級指令特征,既體現皇權權威性,也延伸出對尊長指示的遵從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水搬唱背偻秉操不卸才容稱羨澈透錯到底大榷典鋪彫龍冬菇霏娓剛峭格人函輿鶴伴合面街紅外線畫翚幻燈澆波嘉膳嗟來之食汫洲絶衆軍屯軍用苦身焦思磊嵬立家盧前門面杯瞑瞑冥緣謀國暮煙年幼無知凝霧裒掇企逮青頭雞親親熱熱三翻四複繩愆升聳四豪太平無象檀府談吻辒辌紋木文宗閣鄉邦鄉夢蕭澹邪放諧契西方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