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在 北京市 昌平縣 。古名 軍都山 ,為 太行山 八陉之一,層巒疊嶂,形勢雄偉;又為 燕京 八景之一,名曰“居庸疊翠”。
(2).關名。舊稱 軍都關 、 薊門關 。 長城 重要關口,控 軍都山 隘道( 軍都陉 )中樞。《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大汾 、 冥阨 、 荊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金 元好問 《送李參軍北上》詩:“五日過 居庸 ,十日渡 桑乾 。”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初三日出 居庸關 ,十八日至 歸化城 ,二十一日踰 陰山 至 昆都勒河 。”
“居庸”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綜合曆史文獻和地理信息解釋如下:
指居庸山(今北京市昌平區境内),古稱“軍都山”,屬太行山八陉之一。其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因景色蔥郁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名為“居庸疊翠”。此山是古代軍事防禦的天然屏障,也是太行山脈的重要隘口。
即居庸關,長城著名關隘,舊稱“軍都關”“薊門關”。它控扼軍都山隘道(軍都陉),是長城防禦體系的核心關口之一。戰國時期《呂氏春秋》将其列為“天下九塞”之一,西漢《淮南子》亦強調其戰略地位。曆史上,居庸關是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交戰的前線,尤其在燕國時期成為抵禦東胡的要塞。
漢代曾設居庸縣,隸屬上谷郡,縣治位于今北京市延慶區境内。此縣因關得名,是古代行政區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庸”本義為“勞役、雇傭”,引申為“使用”。結合地理特征,“居庸”可能寓含“據守要沖、屏障四方”之意。其名稱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文獻,反映了古代對地形與軍事功能的結合命名。
居庸(jū yō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是“居住在庸城”。
居:宀部 (宀) + 一留 (己) + 一鳥 (禾) = 9畫
庸:廣部 (廣) + 弓音(共) + 一虍 (弓) = 7畫
“居庸”一詞源自于《詩經·大雅·生民之嘉》:“庶民有庸,邦國是康。” 在古代,居庸指的是平庸之地,指人居住的地方平凡而安甯。
在繁體中文中,居庸的書寫方式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居庸的寫法也與現代相似。
1. 他生活在一個居庸的小鎮上,過着平靜而安甯的生活。
2. 這個地方雖然不起眼,但是居庸之地。
居住、居民、居所、庸常、庸俗
平庸、普通、普羅大衆
卓越、非凡、特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