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利的意思、祿利的詳細解釋
祿利的解釋
爵祿之利;利祿。《漢書·儒林傳贊》:“一經説至百餘萬言,大師衆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顔師古 注:“言為經學者則受爵祿而獲其利,所以益勤。”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識多藏之厚亡,臨祿利而如遺者,廉人也。” 唐 顧非熊 《送皇甫司錄赴黔南幕》詩:“ 黔 南從事客,祿利先來饒。” 清 劉大櫆 《焚書辨》:“論者謂 漢 以祿利誘進天下之士,故求經而經亡。”
詞語分解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利的解釋 利 ì 好處,與“害”“弊”相對: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興利除弊。 使順利、得到好處:利己。利用厚生(充分發揮物的作用,使民衆生活優厚富裕起來)。 與願望相符合:吉利。順利。 刀口快,針尖銳,與
專業解析
祿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單字本義與合成詞義兩個層面解析,并需結合古代社會文化背景理解其引申義。以下為權威辭書及文獻中的釋義:
一、單字釋義
-
祿(lù)
- 本義:古代指天子或諸侯賜予臣下的俸給、食糧。《說文解字》釋為“福也”,段玉裁注:“祿之言穀也,食穀爲福”,強調其與生存保障的直接關聯。
- 引申義:
- 官吏的薪俸(如“俸祿”);
- 福氣、福運(如“福祿雙全”);
- 古代祭祀用的酒肉(《禮記·祭統》:“祿者,俎實也”)。
-
利(lì)
- 本義:刀劍鋒利。《說文解字》:“銛也,從刀和然後利。”
- 引申義:
- 利益、好處(如“利益”“功利”);
- 財富、錢財(如“貨利”);
- 順利、便利(如“地利人和”)。
二、合成詞“祿利”的釋義
“祿利”作為複合詞,特指官職俸祿與物質利益,多含貶義色彩,暗指對功名利祿的追逐:
-
核心含義:
- 指官吏的俸祿及附加經濟利益,如《漢書·董仲舒傳》載:“累日以取貴,積久以緻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顔師古注:“言貪求祿利也。”
- 強調對官位財富的功利性追求,常與“功名”并稱(如“祿利之途”)。
-
文化引申義:
- 儒家語境中多含批判意味,如《論語·裡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将“祿利”視為與道德操守對立的世俗欲望;
- 史書常以“耽于祿利”形容官員喪失氣節(如《後漢書·馬援傳》)。
三、權威文獻例證
- 《漢語大詞典》(第六卷第1521頁):
“祿利:俸祿和利益。多指官位財富。”
- 王力《古代漢語》(修訂本):
“祿利一詞常見于批判性語境,如‘不慕祿利’(《晉書·隱逸傳》)。”
- 《辭源》(第三版):
“祿利:官吏的俸給和私利。如《宋史·範仲淹傳》:‘公以祿利之輕而重名節’。”
四、語義演變
“祿利”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作為曆史詞彙仍保留于古典文獻研究與成語中(如“不慕祿利”)。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物質收益與官職特權的結合,折射古代中國“官本位”文化對價值觀念的影響。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王力主編,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祿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祿”指古代官員的俸祿(即固定薪俸),“利”則指額外收益或利益,組合後指官員通過職位獲得的全部經濟收入。該詞常與官職、爵位相關聯,如《漢書》提到經學興盛與“祿利之路”有關,即學習經學可獲取官職和經濟回報。
二、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 漢代背景:漢代将經學設為祿利之途,學者鑽研經書以謀求官職,如《漢書·儒林傳贊》記載“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衆至千餘人”,反映了當時經學與祿利的緊密聯繫。
- 道德評判: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以“臨祿利而如遺”形容廉潔之人,強調對祿利的淡泊态度。
三、語言結構與近義詞
- 結構:“祿利”屬于并列式合成詞,兩字意義相近(均指經濟利益),但“祿”更側重官方俸祿,“利”涵蓋更廣泛的利益。
- 近義詞:爵祿、利祿。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讨論古代官僚制度、經濟結構時仍具參考價值。例如清代劉大櫆批評漢代以祿利誘導士人,導緻經學偏離本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漢書》《抱樸子》等原著或相關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嗄程愛身敗迹棓喝保候碑匠冰川期差發顫欽欽丞局塵途襯紙廚饎俶靈賜奠粗放打摞台鄧漿耕力勾死人桂坊瑰秀合聚鹘城猿洞魂出貨農加蓋家削雞旤驚號精辟迥然不群矩陣枯樹開花裂口麟趾留牍美美廟號眸瞯牛湩膩雲槃澗平賦巧對确固不拔辱贲桑苎三千徒莘莘學子失饑傷飽詩魔數學系貪幸尪卒違質下标顯旨消極因素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