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絲綢與布。古代布為麻織品。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婦女飾微治細,以成文章,極伎盡巧,則絲布不足衣也。”
(2).絲、麻或絲、棉的混合織物。 晉 王羲之 《十七帖》:“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緻意。” 北周 庾信 《謝明皇帝賜絲布等啟》:“奉敕垂賜雜色絲布綿絹等三十段,銀錢二百文。”
(3).古錢名。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古錢》:“ 王莽 大錢作燕尾狀者,比今所有,其大四倍。文曰端布,當千,背後有兩字,有絲布、泉布、貨布、流布,如是近十布。”
“絲布”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曆史背景和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絲綢與麻布的統稱
古代“布”主要指麻、葛等植物纖維織品,與絲綢(絲織品)并稱。例如漢桓寬在《鹽鐵論》中提到“絲布不足衣”,體現了絲布作為衣料的珍貴性。
絲與其他纖維的混合織物
包含絲與麻、棉等交織的布料。例如晉代王羲之曾贈“絲布單衣”,北周庾信也記載了絲布與綿絹混用的例子。近代則多為絲經棉緯的“棉綢”,俗稱“雲布”。
在文學中,“絲布”被用來形容文采出衆,如細膩的絲綢般精緻。例如查字典提到其比喻文章或詩詞“用詞精細娴熟,給人以美感和享受”。
“絲布”還曾作為古代錢币名稱,如王莽時期鑄造的“端布當千”錢币,背面刻有“絲布”等字樣,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來源:全球紡織網()、搜狗百科()、漢典()等。
《絲布》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由絲織成的布料。
《絲布》的部首是“纟”,其拼音為“si”。它由5個筆畫組成。
《絲布》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中。在古代,絲織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服飾和商品,因此,漢字詞彙中出現了“絲布”這一概念。
《絲布》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絲布」。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今天有所不同。但是,《絲布》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形可能略有差異。
1. 姚明穿着一件華麗的絲布長袍,在頒獎典禮上吸引了衆多人的目光。
2. 這家服裝店售賣各種顔色和圖案的絲布,受到了時尚人士的喜愛。
絲綢、絲襪、絲巾、絲綢之路
綢、絹、細膩、柔軟
粗布、麻布、堅硬、粗糙
【别人正在浏覽】